跳至正文

随笔

博客里的俄乌战争

我关注的英文博客不多,以生活类和专业类的博客为主,所以一般情况下见不到讨论时事政治的文章,不过这一次俄罗斯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有两个我订阅的博客先后提到了此事。虽然两个个体对此次战争的认识完全没有统计意义,但是管中窥豹,也可以略见西方人对此事的态度。

第一个博客是“By the Sea”,作者是罗杰斯芭芭拉(Barbara Rodgers)。按照我从以往博文中的了解,罗杰斯芭芭拉是一个退了休的老妇人,生活在康州,平时就是和丈夫在家附近四处逛逛,发一些风景照,有时也会写一点家族的历史故事。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她写了一篇《invasion》

在这片文章里,她提到自己就是乌克兰后裔。她的爷爷是乌克兰移民,在她小的时候爷爷给她们讲述了很多乌克兰被外族侵略的历史,这些外族包括维京人、蒙古人、哥萨克人、鞑靼人、奥匈帝国、俄罗斯、希特勒和斯大林等。随后她回忆了祖辈们从乌克兰移民至美国的曲折过程,最后写道:

“Our hearts feel very heavy. I wonder if some sort of genetic memory is at work here. Took a peek at CNN and saw some people in Ukraine kneeling in a city square, praying. I had to turn it off.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please don’t make them political. My thoughts and prayers are for the Ukrainian people.”
(我感到心情非常沉重,不知道是不是有一些遗传性的记忆在此时起作用。看了一眼CNN的报道,一些人正在乌克兰的城市广场跪下祈祷,我必须把电视关掉。如果你想留言,请不要使其政治化。我的心与乌克兰人民同在。)

第二个博客则著名得多,是“In the Pipeline”,博主楼德雷克(Derek Lowe)是在福泰制药工作的一名科研人员,博客的文章基本上是对行业现象的评论,如果说“In the Pipeline”是制药行业影响力最大的独立博客,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反对。博客偶尔也会发点其他的主题,比如在感恩节的时候发个菜谱。俄乌战争爆发后,楼德雷克写了一篇《Bad All Around》,说自己曾与很多乌克兰化学工作者同事过,乌克兰的外包工厂对制药行业也很重要。并且,他认为与他共事过的很多俄罗斯科研人员也不会支持现在的俄乌战争。他对二十一世纪这前二十多年非常沮丧,因为所发生的事情与二十世纪初期发生的非常像,包括战争和瘟疫。最后他总结说:

“For me, that means opposing (however I can) what’s happening in Ukraine right now. I’d like to request that any readers who think otherwise to please stay out of the comments here and find some other means of self-expression – I’m truly not in the mood.”
(对于我来说,我很反对现在发生在乌克兰的战争。对于那些有不同意见的读者,我请求他们不要评论,去找一些其他的方法做自我表达——因为我很没有心情。)

这两篇博文几乎同时出现在我的RSS阅读器里,而且写作结构极为相似,不由得我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两者在文章结尾,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不要发表不同意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罗杰斯芭芭拉,由于家乡被侵略,严格地说是祖辈的家乡被侵略,伤春悲秋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中国被别国入侵,我必然会暴跳如雷寝食不安,我相信我的后代,无论他们将来生活在哪里,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情绪。但是楼德雷克的情绪,我就完全理解不了了。他的反应可以说明两件事:第一,虽然是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知识分子,但楼德雷克的政治素养等于零。他在文章里写道:“The Ukrainian people have suffered horribly in the past from decisions made by Russian leaders”(乌克兰人民过去在俄罗斯领导人的决策之下遭受到了惨痛的伤害。)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心想难道不应该把“Russian”换成“American”吗?要不是美国/北约策划的颜色革命和一直以来的拱火,把火烧到了俄罗斯的屁股上,以俄罗斯现在的经济实力,吃饱了撑着要去发动一场战争?简单地想一想就能发现问题所在,这又导致了我想说的第二点:西方媒体的洗脑能力强大到无以复加。像罗杰斯芭芭拉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就不用说了,以CNN为获取信息的渠道,脑子里自然全是扭曲的景象。楼德雷克这样的有影响力的高级知识分子,见多识广,并且在其他博文里体现出很高的思辨能力,但遇上俄乌战争这样的问题也只会条件反射般地归结为“都是俄罗斯的错”,完全没有独立的思考,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不过,似乎也不能100%说他们没有独立的思考,因为这里有一个后门——“不要发表不同意见”。留下这样一句话可能有两个层次的考量,第一个层次是由于战争的发生我现在确实没有好心情,所以不要来打扰我——这是慈悲情怀;第二个层次是我知道有人会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不想听,请不要在我面前说——这是鸵鸟心态。

具体是啥心态,其实也不重要,我跟这两个博主只是陌生人,毫无交集,我所感叹的是美国民众上至知识分子下至劳苦百姓所体现出的对世界的无知。资本和媒体超强的洗脑能力培养出一群顺民,好比因新冠病毒死了接近一百万人民也无人问责,这使得统治者极易管理这个国家,但是长远来看,国家的实力会因民众的无知而逐渐下滑。

所以为什么移民对于美国如此重要?因为美国本土培养的人太过无知,已无法承担起建设这个国家的重任。

网课

我在慕课网注册了一门课——武汉大学万献初老师的“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一是想了解一点汉字的历史和基本知识,这样教大宝学中文的时候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大宝学习的时候常见的问题是“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个字为什么是这个部首?”我要是经常回答“不知道”似乎也不太好,最好是能说出一些道道来。另一个想法是在我看视频的时候,吸引大宝过来看看,或多或少也能让她学点东西。

这门课拖拖拉拉地学了几个月,到上个星期终于学完了。由于视频看得匆忙,也没有做笔记,测验的题目基本上只能答对50%-80%,应该是拿不到“合格”了,更不用奢望“优秀”,学到的不少知识典故也可能很快就忘了。不过即便是学到的一点皮毛对于解答大宝的问题也还是很有帮助。对于我自己,至少也让我知道了“博”字是怎么变化而来的。

在网上学习是一种趋势,很多大学都把课程搬到了网上,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学习资料也应有尽有,不过网上学习有几个显而易见的不足:

  1. 没有监督,学习全靠自觉。一个人除非有超强的自制力和驱动力,否则很难学好网课。注册一门网课非常简单,鼠标一点就行,但在注册课程的时候,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规划好合适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一门课程。在慕课上,热门的课常常有几万人报名参加,真正能够学完的可能是极少数(网易应该有数据,但我未查到是否公布过)。至少对于我来说,以前注册的课都没有学完,“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算是第一门上完的课。
  2. 交流不畅,缺乏互动。老师把课件上传好了就离开了,学习过程中很难找到老师,讨论区里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也没有回答。另外,由于是预先录制视频,很多老师上课没有面对学生,缺乏激情,讲得令人昏昏欲睡,不过万老师的这门“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是个例外,它是现场课堂实录,看上去还比较生动。
  3. 无法深入。作为一门网课肯定要考虑到受众,大多数网课是比较简单的通识课,给予大众一些启蒙教育,不会设计得太过艰深。当然我在慕课里也看到了“高等数学”,不知道慕课的高等数学比之大学里所教的高等数学难度相差多少。

其实以上三点也道出了为什么在学习资源如此丰富的现在,大家还是向往着重点大学。学习要靠自己,也需要一个环境,毕竟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以及钢铁般的意志。更不用提在学校里可以呼朋唤友,而上网课只能独守深闺。

目标

每年年初是公司绩效评估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公司会让员工在一月份写个自我评价,一月底二月初则要和公司的人事还有上级讨论绩效,完成绩效评估表以及制定新一年的目标。这个时间点往往会和中国的农历新年重合,给人一种要在新年里许下新目标的感觉。

我的上级是一个60多岁的美国白人老头,十分和蔼。这两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最近我和他讨论目标的制定时,他突然来了兴致,跟我分享了一些他的心得。

他说,目标的制定,虽然看上去很无聊,听上去也像是大公司的陈词滥调,但以他的经验,每年制定目标对自身的发展还是很有好处的。每年他会准备三份目标,第一份给人事部门;第二份经与上级讨论后交予他的上级,这比第一份目标将会具体一些;第三份则是自己的个人目标,个人铭记即可。多年下来,这些目标对个人的发展会产生非常大的益处。

当然,目标的制定需要切实可行,所以措辞很关键。他举了个例子,如果我们今年想制定一个目标——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最好不要直接写“attend a conference”(参加会议),因为考虑到疫情的存在,很多学术会议会取消,最后不见得能完成。但如果写成“explore opportunity to attend a conference”(寻找机会参加会议),就比较合适了。

妥妥的老油条。

这些意见还是挺有道理的。过去数年中,因为公司的要求我每年都会写一些工作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有些还是超越预期地实现,但是在个人方面却一直比较懒散。小时候父母老师们都会鼓励制定目标,但似乎那些目标只是为了制定而制定,制定完就抛之脑后。我现在回想一下,却是连一个目标都记不得了。

现在的情况已然有所不同。有一次临睡前我和宝宝聊到了小时候的生活,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选择,是愿意过小时候的生活还是现在的生活?宝宝很坚定地说要过现在的生活。小时候虽然没有什么生存压力,但生活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现在虽然辛苦一点累一点,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经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更好。可以想象,小时候制定目标,大抵只是给父母老师们交个差,能不能完成也无需上心。现在制定目标,可能就不一样了?

经过思考,我决定给2022年制定三个个人目标:

  • 写作 – 每天写日记,记录大宝二宝的生活;每周写一篇博客。
  • 自媒体 – 上线一个自媒体频道,每周更新,在2023年正月初一前粉丝数达到1000。
  • 减肥 – 此刻体重152斤,在2023年正月初一前体重减至142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