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随笔

父母回国

父母在滞留美国许久之后,终于在上个月登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如今他们已经完成在上海的两个星期隔离以及在家乡的一个星期隔离,回到了家。

此次父母美国之行本来是计划呆5个月的,后来赶上疫情爆发,不得不取消机票并重新购买。重新购买的回国机票稍后又被航空公司取消了,只能继续延。这次运气还算不错,虽然在航班起飞前两天,也就是我带他们去纽约进行核酸检测时下起了大雪,但是起飞的那天天气晴朗,终于顺利地飞了回去。

父母回去之后,我和宝宝倒是十分淡定,忙碌的生活也使我们无暇长吁短叹。两个娃却表现得有些惆怅,闷闷不乐了好几天,好在每天的视频聊天冲淡了离别之苦。

父母曾经向我们提起,对于我们呆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他们都会支持,只要我们自己觉得好。但是客观的情况是,如果我们一直留在美国,他们想见见孙辈们太难了。如果我们回到中国,即便和他们不在一个城市,那见面也不过是一张车票的事情,而在中美两地奔波,就要复杂得多。在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即便是见个面也完全成了一种奢望。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就回国这件事我和宝宝有过多次讨论,以前她不太倾向于回国,渐渐地想法好像略有改变,她开始觉得美国不太安全。虽然在我们居住的这个穷乡僻壤,安全是不需要过多考虑的事情,但是发生在美国大城市里的骚乱,枪支乱象,以及社会对亚裔的敌视似乎让她有所触动,也或许还有对美国将来的预期。总之,我们没有对思想上的细枝末节进行过深入的交流,但唯一我可以确认的我们之间已有的共识是如果回国的话那也会安排在往后的几年,而不是立刻。

我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现在没有合适的机会。如果我们去一线城市,生活质量将会显著下降,不但将会蜗居在小房子里,遭遇长时间的通勤,我恐怕也会忙到没什么时间陪娃,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如果去二线城市,我的薪水将会大幅降低,能不能适应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也是一个问题。似乎没有一个妥善的方案,所以只好往后拖了。

不过长久拖下去也不是办法,必须在小孩长大之前做个决断。我初步的想法是,搞一个副业,使自己有一些额外而稳定的收入,即便不多,回国的话压力也会小一点。做自媒体是一个选项,我需要思考如何去做。

新冠疫苗

公司前几天发了个邮件,说可以开始给员工打新冠疫苗。由于疫苗紧缺,美国目前只有前线医护工作者和老人才能打疫苗,其他人都得慢慢排队等,所以现在公司能够提供疫苗也可以算得上一个福利了。

但是我还是决定暂时按兵不动,有这么一些考虑:

从科学上来讲,新冠疫苗的开发时间被极度缩短,没有足够的数据证实其安全性。美国的疫苗接种目前已超过百万人,出现严重过敏症状的不到10例,这些人据估计有可能是对疫苗中所使用的的溶剂聚乙二醇过敏,而非对疫苗本身过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疫苗短期所体现的安全性问题不大,但长期的副作用未知。

我阅读了一些专家对于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也就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现在紧急授权使用的两款疫苗的介绍,疫苗的安全性似乎应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我还是觉得谨慎一点好,最好能够按常规先试验一年或者两年,再大规模铺开。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相信科学的严谨和力量,但是作为一个人,应当有所敬畏。举个例子,氟利昂最初被用作冰箱的制冷剂,也被证明是安全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氟利昂可以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氟利昂大量使用后直接造成了地球上巨大的臭氧空洞。虽然各国政府随后叫停使用氟利昂,但其造成的破坏却长时间无法得到修复。很多问题,不经历一定的时间,是体现不出来的。

我有时候也觉得,现在的人是不是太过自信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本事确实很大,可是世界上仍然有那么多未解之谜,有些领域人类甚至还未入门,为何如此盲目乐观?我大概是一个保守的科研工作者,我对转基因也是持谨慎态度,虽然我不会刻意地在生活中杜绝转基因食品,但如果有选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选择非转基因食品。其实那些一直强调转基因食品十分安全的专家学者们也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行为。黄金大米,也就是含有β-胡萝卜素的转基因大米,国内曾经搞过一个试吃推销会。Costco超市也经常会请顾客们试吃,不同的地方在于,Costco试吃后很多顾客觉得口味不错进而购买试吃的商品,而试吃黄金大米的专家们试吃之后便消失了,更谈不上购买。我从未听说过有任何一个专家学者长期食用黄金大米,其实真要是按照专家们所宣扬的效果,吃黄金大米后还省了买胡萝卜的钱了,何乐而不为呢?看来专家们都是傻子。

回到疫苗。新冠疫苗确实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即便我们忽略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也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没有答案,比如说接种新冠疫苗后的人还会不会传播病毒?这个问题其实相当重要。如果我选择接种疫苗,疫苗应该能够给我提供足够的防护,使我即便感染病毒也能免于生病,但是我的家人呢?他们暂时没有机会接种疫苗,如果我不小心将病毒带回家里,家人们却毫无防护,那岂不是一种更为糟糕的情况?我可不希望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不如从一开始就小心生活,将病毒拒之门外。

关于对流行病的控制,我赞同中国所采取的措施,一是通过隔离防疫,二是同时研发疫苗。中国早在2013年防治非典时便采取了这种方法,后来防控措施得当,在非典疫苗还未研发出来的时候疫情便消失了,这当然是很理想的一种情况。像欧美国家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疫苗上面,这是一种赌博,赌注是人的生命,无论如何都是不道义的。

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一般会比较风险和收益。对于风险大而收益小或者风险小而收益大的事,人们很容易做出抉择,但这样的情况不多见。更多遇到的是风险大收益也大和风险小收益也小的事情,对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接种新冠疫苗对于我来说,属于风险小收益也小,因为我的工作基本上可以做到不与人面对面打交道,我的生活也十分简单,不喜到处瞎跑,只要保持警惕,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本来就很小。所以我的选择就是:不去接种。

新冠病毒5

今天一大早收到公司的电话,得知和我在同一项目组工作的一个同事的家人被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按照公司目前的政策,这位同事必须在家隔离两个星期,其所工作的区域也将消毒。对于公司的其他人则没有隔离的要求,在消毒完毕之后便可回到工作岗位。

这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与我最接近的一个病例,在美国新冠疫情愈演愈烈的趋势下,这样的消息并不让人意外。不过,由于公司措施得当,在公司内部的病毒传播好像还没有听说,虽然还是要小心谨慎,但总体而言没有太多可以担心的。

新冠病毒在美国肆掠了大半年,昨天的日死亡数又创新高,其实现在的情况远比三四月份疫情初期要严重得多,但政府应该是不会再考虑“封锁”等举措,这固然涉及到川建国大选失败后无心抗疫,也和美国的现实有关。一旦再次实施封锁令,美国的失业率必然再次大幅攀升,对本已脆弱的经济将会是雪上加霜,另外,人们现在已经适应了疫情笼罩下的生活,疫情造成的社会不稳定恐怕也不及失业率上升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再加上如今疫苗的曙光初现,大多数人都希望熬到疫苗的普及从而化解危机。

必须要澄清的是,川建国大选之前其实也无心抗疫,但至少还做做样子,现在则是完全放飞自我,每日念叨的只有大选舞弊。

现在有很多人因为美国的乱象而唱衰美国。对于“唱衰”美国我很赞同,不过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而新冠疫情对美国的影响可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无论日新增感染是2万还是20万,美国的科技发展都没有受到根本的损伤。这次辉瑞/BioNTech公司和摩德纳公司研发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其有效性都达到了90%以上。在惊叹其高有效性时,也应看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应用mRNA疫苗。虽然对于一款新的疫苗我们应保持足够的警惕,但没有人能否认其中所体现的创新性。

今天在家工作一天,明天还得和往常一样去公司上班。在做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之外,我唯一能做的,便只有多吃鸡蛋了。

一个两个三四个,
五个六个七八个,
九个十个无数个,
飞入口中都不见。

——改编自宝宝臭的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