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tions》
Twenge, Jean M. Generations: The Real Differences Between Gen Z, Millennials, Gen X, Boomers, and Silents—and What They Mean for America’s Future. Atria Books, 2023.
《Generations》是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腾格吉恩教授关于美国世代交替的一本新书。在介绍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之前,需要先列举一下书中出现的关于六个世代的划分和它们的命名:
- Silents,生于1925年至1945年,沉默一代
- Boomers,生于1946年至1964年,婴儿潮一代
- Generation X,生于1965年至1979年,X世代
- Millennials,生于1980年至1994年,千禧一代;别称1:Generation Y,Y世代;别称2:Generation Me,自我一代
- Generation Z,生于1995年至2012年,Z世代;别称1:iGen,i世代;别称2:Zoomers,云视频世代
- Polars,生于2013年至2029年,极世代;别称:Alphas,阿尔法世代
这样的命名有些杂乱,对强迫症患者十分不友好,但美国人似乎不以为意。相对于中国人常说的“80后”,“90后”,“00后”等词语,也可以看出美国社会的变化是比较缓慢的。作者2006年出版了《Generation Me》,2017年又出版了《iGen》,这次出版的《Generations》则是把最近一百年的所有世代都包括进来了。通过对统计数据以及社会调研的分析,作者想要勾勒出美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并由此对未来的世界做一些预期。
作者认为,技术的发展是影响世代更替的根本因素。其他如战争、大萧条、流行病等只能影响一时,而技术的发展是线性的,它会持续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根据本书的内容,下面对每个世代的特征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沉默一代(生于1925年至1945年)
沉默一代离现今最远,但这代人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平权思想、女权主义等与沉默一代的努力密不可分。民权领袖金马丁路德,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露丝都属于这一代人。即便是现在如火如荼的LGBT运动(包括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变性者),其最开始的活动也可以追溯到1969年,由沉默一代领导。
沉默一代结婚很早。在1956年,美国女性首次结婚的中位年龄是20.1岁,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新娘是青少年。沉默一代养育了婴儿潮一代,之所以生了那么多小孩,是因为沉默一代有着不同今日的乐观主义。当时美国赢得了战争,经济蓬勃发展,沉默一代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发展期。战后科技的发展,如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普及,也使得维持家庭的运转不需要太多的劳力。
沉默一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代享受便宜的公立大学教育,最后一代不受电视文化的影响。由于结婚较早,沉默一代一般都有家庭和子女。作者认为,家庭和子女的存在可以减少精神痛苦,特别是人到晚年的时候。沉默一代的精神痛苦比较少,自杀率也比较低。
二、婴儿潮一代(生于1946年至1964年)
婴儿潮一代极大地改变了美国文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开始从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主义,随后的时间里,个人主义越来越普遍。书中引述了《人物》杂志的一句话:“在六十年代我们想要改变世界,在七十年代我们决定改变自己。”
沉默一代一般不认可婚前性行为,即便偶有尝试也不认为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但婴儿潮一代已不在乎。
从婴儿潮一代起,毒品问题开始慢慢变得严重。在1969年,只有二十五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承认尝试过大麻,1973年这一数字上升到八分之一,1977年继续上升到四分之一。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中期,毒品从非主流文化转变成主流文化。
相比于沉默一代,婴儿潮一代感受到了更多的精神痛苦,甚至抑郁。婴儿潮一代的致命性毒品使用、致命性肝病(和饮酒过度相关)以及自杀率均显著增加。作者分析,在游牧部落或者农业社会,抑郁是极为少见的。之所以抑郁症在婴儿潮一代显著增加,有五个原因:1. 婴儿潮一代消费了更多毒品,对身体的摧残较大;2. 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了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个人主义社会人们会感到更加孤独;3. 电视开始普及,受电视广告影响,人们容易对现实生活产生不切实际的高预期;4. 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了高离婚率,而高离婚率与抑郁情绪有关联。统计显示,婚姻中的人比起单身的、丧偶的、或者离异的人更加快乐,更少抑郁;5. 贫富差距扩大。
除了这些消极方面,作者也提到了婴儿潮一代的强势之处。在政治方面,从1960年代的越南战争抗议者到2020年代的政治领袖,婴儿潮一代主宰了美国政坛70年。
三、X世代(生于1965年至1979年)
在X世代,婚姻更加脆弱,甚至变得可有可无。1960年,二十分之一的幼儿由未婚妈妈所生,198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六分之一,1993年上升至三分之一,由此首次生育女性的平均年龄降到了首次结婚女性的平均年龄之下。
对于已有小孩的家庭,父母对小孩的看护也比较简单。1970年代至1980年代,学生放学后家长经常不在家,小孩自己开门、休息、吃零食、看电视。由于开门的钥匙常挂在脖子上,这些儿童在历史上又被叫做“挂钥匙的小孩”(latchkey kid)。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了,如果家长不在家,也会找一个临时保姆(babysitter)照看小孩。如果既没有家长也没有临时保姆,邻居看到了可能会报警。
顺便说一句,我小时候也是一个挂钥匙的小孩,那是发生在1990年代的中国。
在X世代,个人主义依旧在发展。1950年代早期,只有12%的青少年认为“我很重要”,到1980年代末期,80%的青少年认同这一点。讽刺的是,X世代认为他们比婴儿潮一代更加自信,但他们的SAT(标准化考试)成绩反而更差。作者强调,自信和自尊并不会带来成功,她举了个例子:在所有种族中,亚裔美国人具有最低的自尊,但他们有最好的成绩和最低的失业率。当然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讨论为什么亚裔美国人有着最低的自尊。
物质主义也从1970年代开始盛行。X世代的大学生们不再认为“过一个有意义的一生”比较重要,而是认为“变得富有”更加重要。这一思想从婴儿潮一代后期开始,由X世代巩固。在1980年代,追寻人生的意义仍然很重要,但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化,人们开始更加向钱看。贫富差距的增加让X世代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信任度的降低和犯罪率的提升。
总的来说,X世代夹在婴儿潮一代和千禧一代这两个强大的世代之间,影响力稍微弱一些。在政治方面,可能是由于婴儿潮一代的阻碍,X世代没有展现出足够的领导力。婴儿潮一代寿命更长,更加健康,加上退休时间推迟,这些因素导致X世代没有太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四、千禧一代(生于1980年至1994年)
个人主义继续发展。千禧一代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于是老师们也开始习惯于表扬所有的学生,而不是最好的学生。千禧一代是美国历史上最乐观和最自信的一代,但作者并不十分认同这种乐观和自信。自尊心强并不会自动带来成功,事实证明高自尊的人也没有比低自尊的人更加成功。千禧一代的自我认知更加正面和积极,但SAT成绩比X世代并没有提高。学校里老师打分越来越高,而千禧一代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反倒越来越少,他们得A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只是家长和老师们想让他们感觉更好。他们的高自尊实际上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作者写道:“‘做你自己’(Just be yourself)这句话听着很好,但经不起考量。如果你是个蠢人呢?如果你是个连环杀手呢?也许你应该做别人。”
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大学生们希望如果他们显露出努力学习的态度教授们就应该给一个更高的分数。三分之一认为如果他们没有缺课就应该至少拿一个B。作者强调这种行为并不是自信,而是自恋。
千禧一代受教育程度最高。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20多岁时已获得大学学历,其中女性比例更高,接近一半的女性获得了大学学历。但高学历也给千禧一代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婴儿潮一代上大学的时候,学费相对于收入来说比较便宜,很多人可以通过兼职来付学费。千禧一代主要通过助学贷款。2016年,每人每年的平均助学贷款是11850美元,四年下来总贷款接近5万美元,要还完这些贷款大约需要工作十年,每个月还500美元。
在社交媒体,特别是电视兴起之前,人们所知道的富人只是小镇上某些条件较好的家庭。但是现在,千禧一代一直暴露于巨富的生活方式之下,后果就是,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所拥有的比他人少,这让他们更容易生气,也更加富有敌意。
千禧一代的性活跃程度低于前几世代。以前的人们在20多岁的时候互相交往,结婚。千禧一代通过电话和网络交流。数字技术的发展本意是使人的联系更加方便,但实际上只方便了一部分人。交友软件上,只有容貌漂亮的人才容易找到对象,而容貌一般或者不好看的人很难通过交友软件找到对象。作者表示,如果人们面对面地交流,一些非容貌因素,如聪明、有趣、会照顾人等特性可能会吸引到对方,但是在网络时代,这些因素都被消除了。网络交友产生了少数获胜者和多数失败者。千禧一代结婚率低,结婚较晚,不过离婚率也低。2007年后,美国的生育率跌破2.1(保持人口平衡的生育率),并且再也没有回到2.1。
宗教信仰在千禧一代中变得不那么流行,因为宗教信仰和个人主义相冲突,而个人主义是千禧一代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虽然有一些积极因素,它所带来的危害是分离、孤独、痛苦和抑郁。人类需要通过面对面的社交来获得快乐,使生活充实。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对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千禧一代在青少年时期很快乐但是成人之后却感到空虚而不再快乐。当千禧一代越来越少地“见到人”,心理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千禧一代成人后遭遇到了更多的心理疾病和抑郁,药物滥用的死亡率也远远超过他们上一代人。
五、Z世代(生于1995年至2012年)
Z世代显著的特征是两个多样化。
- 种族多样化。Z世代有更多的黑人、西裔和亚裔,也有更多的多种族者。
- 性别多样化。婴儿潮一代只有千分之一的变性者,Z世代有千分之二十三。在2021和2022年间,有十八分之一的青年认为他们自己不是男性或者女性,而具有其他性别特征。2021年,有七分之一的高中新生认为他们不是简单的异性恋者。
性别多样化之后,会有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出现,书中举了个例子:“My kiddo was upset I kept saying he for our dog. ‘What if he’s non-binary and he just can’t tell us!!’ ”(我一直用“他”来称呼我们家的狗,我的小孩很生气,他说:“如果我们家的狗认为它自己既不是公狗也不是母狗可是它不能告诉我们怎么办?”)
相对于X世代和千禧一代,Z世代青年的性行为更少,完全没有性生活也成为一种选择。有一些人是性冷淡,还有一些人只想看黄色小电影自慰。不过,LGB(同性恋和双性恋)在青少年中呈现增长趋势,并且主要是由双性恋女孩所推动。美国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有过性经历的高中女孩中,四分之一有过同性行为。对于男孩来说,这一数字是十分之一。
Z世代更加晚熟,结婚和生小孩都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晚,部分人甚至完全没有结婚生娃的意愿。
大约从2012年起,青少年开始越来越感到孤独,抑郁症的发病也越来越多。从2008年到2015年,因尝试自杀而去急诊室治疗的青少年数量翻倍。10到14岁的青少年自杀率增加了2倍,对女孩来说则是增加了近3倍。作者认为,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年轻人的心理危机。通过网络联系是Z世代的常态,调查显示,在2020年,几乎一半的八年级学生(相当于中国的初中二年级)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个小时。在2021年,平均每个青少年的屏幕使用时间超过8.5小时。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睡眠时间不足。12-17岁的青少年应该保证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少于7个小时被认为是严重的睡眠缺乏。在2021年,一半的青少年处于严重的睡眠缺乏。
青少年如果重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睡眠减少,也更有可能受到网络欺凌,更有可能产生身材焦虑。相对于男孩来说,女孩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青少年女孩,对比社交网络上看到的完美身材和美好生活,很容易担忧自身的不完美,进而感到不安、易怒和自闭。青少年女孩喜欢比较自己的受欢迎程度,这个程度现在由一个个数字来衡量:你有多少粉丝?你得到了多少“点赞”?相对于男孩,女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2021年,十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一年级)的女孩有35%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超过5个小时,男孩只有20%。
不同的屏幕时间对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相对来说,电子游戏和电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小,而社交媒体的重度使用与自戕、抑郁等具有强关联,所以社交媒体对女孩的影响更大。
关于女孩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青少年女孩认为社会上女性受到了更多的歧视,而事实正好相反。例如,从1982年开始,女性相对于男性获得了更多的大学学历,并不存在入学歧视。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网络上对性别歧视的愤怒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导致青少年女孩认为整个社会对她们都存在敌意。
数字时代对人的影响不单是心理上的,也是身体上的,越来越多的人缺乏锻炼,并发展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从2012年到2019年,青少年和青年人的超重比例显著增加。2016年,超过一半的美国青年都存在超重问题。作者指出,超重问题不能归结于饮食,因为青年人现在更加注重饮食健康,垃圾食品的消费实际上是呈下降趋势。
Z世代还有一个特点是存在更多的悲观情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认同美国社会是公平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十分之四的Z世代人认为美国的开国者是罪犯,而不是英雄。2021年的调查显示,18-24岁的年轻人中只有36%为作为一个美国人而感到骄傲。相比之下,65岁以上的老人中这一比例是86%。年轻人对资本主义也有着更多的负面看法。作者认为,这些情绪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年轻人认为这个国家很美好?如果领导者做不到这一点,年轻人可能会舍弃一切,甚至开始革命。
在叙述Z世代的特征时作者还提到了“受害者文化”,并介绍了英语中一个新的名词——crybully。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是“哭欺凌”,形容某些人喜欢把自己假扮成受害者,用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冒犯(perceived slight)来获取关注和攻击他人。这让我想到了最近新闻中四川大学的张薇。张薇诬陷地铁老人偷拍并网暴老人,被指出后又装可怜。她今年24岁,由此推出其生于1999年,正好属于美国世代划分中的Z世代。这是一种巧合吗?
六、Polars(生于2013年至2029年)
这最新的一代人还没有公认的命名,有人把这一代人叫做阿尔法世代,因为前面三代分别用X、Y、Z命名,字母用完了得从头开始,但是又要区别已用过的罗马字母,故使用第一个希腊字母alpha。本书作者把这一代人叫做Polars,主要有两个考量:1. 从2010年代开始,政治上的极端化(polarization)开始显现;2. 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polar ice)融化。这最新的一代人很有可能终其一生都要面对这两个问题,所以作者以Polars命名这一代人。我翻译为极世代。
极世代是白人不再占大多数的第一个世代,也是混血人口达到最高数字的一个世代。2020年美国人口普查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混血人口从九百万上升到了三千三百八十万,几乎增长了三倍。
极世代延续了电子化的趋势。2015年的调查显示3-5岁的小孩中有四分之三拥有自己的平板电脑。8岁时五分之一的小孩拥有了智能手机,11岁时大部分人都拥有了智能手机。在2021年,8到12岁的青少年每天屏幕使用时间平均是5.5小时,跟他们在学校的时间差不多长。作者预期,如果极世代仍然像Z世代一样从小就淹没在社交媒体中,他们很有可能延续抑郁和自我伤害的状况。
关于本书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以上列举的基本上是我感兴趣的方面,书中还有很多关于不同世代其他方面的介绍,比如政治观念的转变等。作者还在讲述每一个世代时列举了一些当时的名人,分为演员、音乐家、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运动员、作家等。我很好奇为什么作者遗漏了“科学家”或者“发明家”,因为按照作者的观点,世代更替是由科技进步所推动,而科技进步又是由科学家所推动。
总体来看,作者特别强调个人主义对社会的影响。个人主义弱化了家庭和传统,导致更少的人选择生娃。2022年的调查显示,对于不想要小孩的原因,保持“个人独立性”排在第一,而“经济状况”仅排在第二。
随着不生小孩的流行,更多的人开始把宠物当成家庭成员,或者说,当小孩来养。千禧一代没有生育的女性中有十分之七表示她们把猫或者狗当成自己的小孩,而在此之前,人们只是认为他们是宠物的主人,而不是爹妈。作者分析,生育小孩是乐观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产物,这种情绪在个人主义社会中非常稀缺。现今我们还面临着关于气候变化,政治不稳定和贫富不均等难以修复的问题,种种因素导致了生育率的不断下滑。
从本书的描述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交媒体持部分否定的态度,她认为将来对社交媒体的监管应该要更加严厉,并且提出了两个意见:一是采用实名制,减少社交媒体的消极因素,减少网络上的谣言;二是调整使用社交媒体的年龄限制。现有法规下使用社交媒体的最低年龄是13岁,作者认为这个数字太低了,提高到16岁甚至18岁可能更好。另一方面,虽然有关于最低年龄的法规,但网站根本没有动力去执行,没有网站会真正查看使用者身份,它们反倒希望把小孩子早早吸引过来并逐渐培养为忠实用户。
虽然作者的写作手法是列举数据和采用客观的口吻来分析叙述,但字里行间还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当今社会的忧虑。这本书是关于社会学和人口学的作品,实际上可以当做育儿书来读。书中所阐述的美国年轻人的问题,对我们中国人养育小孩也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个人主义的兴起、电子产品的普及、生育率的下降等问题也在中国发生着。事实上,现在的世界有一种扁平化的趋势。这一百年来中国前几代人的生活和美国差别很大,近些年来,中美两国的生活差距缩小了很多,美国人所走的弯路也可以警醒中国人。毕竟,说破了天,狗也只分公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