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1-4. 人民出版社, 199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5. 人民出版社, 1977.
我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读《毛泽东选集》,读着读着找到了工作,后来便忙于搬家,入职,不过间隙间居然也把书看完了。本来想写一篇详细的阅读笔记,蹉跎至今却没了时间。以下文字草草写就,算是赶在今天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在前不久读完《毛泽东传》之后,我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我所接受的中小学历史教育让我有一种感觉,毛泽东虽然是一个伟人,但晚年犯了一些错误,虽然功过按官方的说法是七三开,但给人的印象反而是过错更大。
我现在意识到,这个印象是错误的。
为了深入地了解毛泽东,除了传记之外,更需要阅读他本人的文字。毛泽东一生著作颇丰,《毛泽东全集》共五十二卷,两千多万字,直接阅读不大现实,而阅读《毛泽东选集》可以作为一个开始。据我了解,正式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共五卷,前四卷一直不断重印,唯有第五卷在二十世纪80年代就停止出版了,网上有一些文章分析猜测背后的原因,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此处也不展开讨论,好在第五卷还能找到电子版。《毛泽东选集》除了官方出版的这五卷之外,还有民间人士编纂的第六卷和第七卷,又包括“静火版”和“赤旗版”等。不过贪多嚼不烂,我决定还是先老老实实地把五卷本看完。
《毛泽东选集》1-5收录了毛泽东1925年至1957年间发表的一些文章和讲演,从开篇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最后一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主席的文字简单质朴且平易近人,识字的中国人都能读懂,其中的一些讲演,现在只是透过文字,也能体会到其感召力。有些文章,如《别了,司徒雷登》,在我上学的时候也曾学过,但当时并没有很深的体会,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青少年时期我对历史的认识不足。毛泽东的这些著作,放到历史当中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他写文章时的逻辑和意义。
毛泽东文字给我的最大感受,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便是“从容”。即便是在革命最困难的时期,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泽东也并没有气馁或者沮丧,而是细致地分析革命失败的原因,努力寻找获胜的可能,字里行间完全看不出他的焦虑和紧张。你说他遇到困难不焦虑吗?不是的,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文的开头,毛泽东写道:“一九四六年蒋介石开始向我们进攻的时候,我们许多同志,全国人民,都很忧虑:战争是不是能够打赢?我本人也忧虑这件事。”虽然忧虑,但是毛泽东从容面对,认真分析敌我优劣,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最终战胜不可一世的敌人。
另外一个感受,在于毛泽东的文字非常贴近群众。求学阶段,毛泽东写作常用文言文,多生僻字,以我高中语文的水平,若不借助注释,也很难完全理解。闹革命之后,毛泽东的文字变得非常朴素。我们如今还常常提到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枪杆子里出政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及“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等语句,读来都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在《论持久战》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强调战争初期战略退却的重要性,他是这样解释的:“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吗?可不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呢?我想是不可以的。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觉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战斗就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幻想,在实际生活里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大白话,老百姓听了容易理解,甚至于会心一笑,所谓的革命乐观主义便是如此。
对于文字风格的转变,毛泽东并没有直接解释其原因,不过我们从发表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章里倒是可以略知一二。毛泽东说:“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
毛泽东分析问题透彻,逻辑严密,这使得他的文章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横空出世,详细且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为什么日本会失败而中国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而事实上后来八年抗战的发展确实就如毛泽东所预言。不能说毛泽东有洞穿历史的本领,但他确实掌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当我们了解了毛泽东思想之后,就很容易识别现实生活中一些牛鬼蛇神的现象。《乌合之众》这本破书被公知们捧得很高,它强调群体的愚蠢,但是毛泽东相信群众,并最终靠着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公知们喜欢谈论“大爱”,而毛泽东是这样说的:“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级之后。阶级使社会分化为许多对立体,阶级消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个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这是人们的常识,难道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还有不懂得的吗?”毛泽东思想是一面照妖镜,公知们虽然擅长伪装,但是在毛泽东思想面前无处容身。
以毛泽东思想对付现在的公知显然是大材小用,更重要的在于,毛泽东思想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它让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位伟人,满怀理想,不畏强权,为了让中国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殚精竭虑,即便很多中国人不理解他,也不曾气馁。长期以来,毛泽东所让人诟病的一点是建国后不会搞经济建设,但毛泽东在《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一文中写道:“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末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说,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有的朋友现在片面强调小仁政,其实就是要抗美援朝战争别打了,重工业建设别干了。我们必须批评这种错误思想。”毛泽东把利害关系说得非常清楚,更多的解释已经没有必要了。建国初期施行的“大仁政”,包括但不限于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大兴水利等,都是利好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事情。当然,那一代人确实很苦,虽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很多普通人也受到理想主义的感召,不计辛劳和报酬地去奋斗,但利己主义者抱怨这一时期,也是可以预期的。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毛泽东选择了后者。站在当下,现今的中国人应该要感谢毛泽东的选择,毕竟我们都是受益者。不过,毛泽东的事业还未完成,理想也未完全实现,我将从书中汲取前进的力量,继承毛泽东的衣钵,努力奋斗。萤火虫的光虽然微弱,却也能照亮一小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