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 相信. 中信出版社, 2023.
蔡磊原是京东集团的副总裁,2019年被确诊为渐冻症患者,生命进入倒计时,本书以自传的方式记载了他从发病到肢体逐渐僵化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为抗击病魔而做出的努力。
渐冻症医学上叫做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之后全身肌肉会逐渐萎缩无力,患者最后一般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我最早了解这个病,是高中的时候看霍金的故事,后来大学时看日剧《一公升的眼泪》,主人公得了脊髓小脑萎缩症,其症状和渐冻症很像。渐冻症目前无药可治。虽然世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罕见病,但渐冻症的特殊性在于发病的过程太摧残人,它相当于把机体的力量在几年之内缓慢抽走,而医学上却束手无策。
面对绝症,常人所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接受事实,但是蔡磊不一样,他有资源,有财富,有人脉,他决定攻克绝症,或者精确一点说,为攻克绝症添一把力。他联系医院,联系科学家,联系病友,成立组织,筹款,直播带货,倾尽全力只为推动药物研发。
这本是一个简单而励志的故事,我读完书,却感觉到有些复杂。从书中的文字层面来看,我理解蔡磊,但往深层了想,我似乎又不理解他的行为。讨论药物研发,我们需要知道的事实是,一个新药的研发过程平均需要十年和十亿美元。这还是过时了的数据,现在一个新药的研发可能需要十几亿甚至更多的资金。当然,这是美国的数据,中国的人力物力会便宜一些,所以才会有很多设在中国的药物研发外包公司,但无论如何,以个人的力量去挑战新药研发,甚至都谈不上杯水车薪。不过,人在面对绝境的时候常常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所以蔡磊倾尽全力去搞药物研发是可以理解的。
我不能理解的地方在于,虽是绝症,但这毕竟是个人的事情,往大了一点说,是他的家庭和病友们需要面对的事情。旁人可以帮忙,但不能要求他们感同身受,这里有一个边界的问题,好比蔡磊自己可以每天工作十几二十小时,但不能要求他的同事或者下属也这样干。蔡磊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奋斗到京东副总裁的地位,骨子里认同拼命三郎的做法。书中写到,他在业内一直以“玩命”著称,开发电子发票项目时,曾“几天几夜没合眼,带领团队花45天的时间完成了竞争对手10个月干的活儿。进公司头三四年,晚上10点后下班是常态,到家后继续工作到凌晨;早上8点多再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办公室,连周六日也经常如此。”在加入京东之前,他先在三星工作过,接受的理念是“员工不加班,公司必然死亡”,后又加入万科,“半夜离开办公室是常态,周末、晚上都用来研究房地产行业”。
蔡磊以一种骄傲的口吻来叙述这些经历,我读着却毛骨悚然。可以说,中国的社会风气就是被这种人带坏了,但他们却不自知。不过,资本家喜欢这种人,这本书吸引了一大票资本家为其作序,并非偶然。资本家可能会为了蔡磊的拼搏精神而感动,但究其本质,资本家喜欢这样的人。
且不说拼搏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资本家的利益,还是自身的发展,拼搏本身是值得赞赏的,但要把握好边界。蔡磊的问题是,他希望周围的人和他一样拼搏,这是没有道理的。他的科研助理因看不到工作的前景,提出辞职,他不能理解。他觉得团队里的科研人员“到点儿上班,到点儿下班”是不对的,他甚至用了一个词“放飞自我”来形容团队成员。准点上下班怎么就成了“放飞自我”了?别人没有自己的生活吗?他的夫人,本在医疗行业,后来听从内心的喜好转行到了审计行业,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但是他劝他夫人放下现有的事业,全职加入到他的事业中来。他也承认:“这是个让她很痛苦的决定。”
对了,他的夫人叫做段睿,我在网上查到的。在整本书中,他多次提到夫人,但从未介绍过夫人的名字。
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矛盾的心理,蔡磊所做的事业对渐冻症药物研发有促进作用,对于社会是有益的,但是我又并不欣赏他的很多行为。我曾想,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可能,作为一个健康人,我没法完全做到换位思考?很快我又否定了这一想法,这应该就是对待生活的两种不同态度。当我看到他和夫人直播带货,由于肌肉萎缩,他呆呆地坐在椅子上,几乎不怎么动,而他的夫人则在旁边不停地给观众介绍产品,我感到辛酸,我觉得没有必要如此。如果有可能的话,不妨远离大众的喧嚣,多给家庭一些温暖,这也是一种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