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如何输入中文省略号

如何在写作时输入中文省略号?这样一个小问题却困扰了我很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本文的写作基于苹果电脑系统,亦可用作微软视窗操作系统的参考。

关于省略号的用法,我们可以参考国家标准之《标点符号用法》以及语文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标点符号用法〉解读》。对于如何正确地使用省略号一般我们不存在疑义,但是对于如何把省略号输入进电脑,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国家标准告诉我们怎么做,甚至网络上也没有一个通用的规则。结合自己的使用历史,我把省略号的输入分为四种情况。

一、在英文状态下输入六个句点
由于省略号并没有画在键盘上,直觉上输入六个句点就成了电脑初学者尝试输入省略号的首选。有的中文使用者甚至懒得切换中英文输入法,所以我们常在网上看到六个句号“。。。。。。”这样的省略号。用句点表示省略号的问题很大,因为句点和省略号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标点符号。另外,句点处于文字的底部,而省略号应当居中,所以这个方法是不太妥当的。

二、在中文状态下同时按下“Shift+6”组合键
“Shift+6”组合键是“标准”的输入省略号的方法,在中文状态下可以一次性输入六个小圆点,大多数人采用的应该都是这种输入方法。这里有一个问题,这种方式输入的省略号有时候沉在底部,有时候又居中。如果输入界面支持中文版式,那么省略号会居中;如果不支持,省略号会位于底部。举例说明,在WPS,TextEdit或者Pages这样的专业文字处理软件中,如果我们用“Shift+6”输入省略号,并且字体选择“宋体”或者“楷体”等中文字体,省略号会居中。但是在无格式或者简单格式文本编辑器中,这样的省略号仍然沉在底部,我测试了Simplenote,Obsidian,以及Wordpress等文字处理软件,无一例外省略号全部都在底部。

三、在中文状态下输入六个间隔号
中文状态下,按键盘上数字1左边的键可以输入间隔号。间隔号是一个小圆点,位置居中,连续按六次可以得到一个省略号。这种方法的问题和第一种方法一样,间隔号和省略号是两种不同的标点符号,按理似乎不能这样混用。一个好处在于,无论是否使用中文版式,这种方式输入的省略号位置永远居中,而不是像第二种方法中的那样,换一个文字处理界面,省略号的位置就可能发生变动。坏处在于,不同的字体对于间隔号所占空间的处理不一样。使用某些字体时,六个间隔号挤在一起,大致上占据两个字符的空间,比较合理;另一些字体则会把一个间隔号当成一个字符来处理,六个间隔号将会占据六个字符的空间,这样的话,每一个小圆点之间的间距很大,省略号就会显得过长而奇怪。

四、用数学符号“Midline Horizontal Ellipsis”代替省略号
Midline Horizontal Ellipsis可以直译成“中线水平省略号”,是位置居中的三个小圆点,连续输入两次即可代表一个省略号。这个符号本是用于表示矩阵中元素的省略,如“a1, a2, ⋯, an”。这是一个数学符号,不是标点符号,即便如此,用这种方式输入省略号,既可以确保位置居中,也可以确保省略号长度正好是两个字符,完美地契合了中文省略号的需求。使用这个数学符号所带来的问题是,某些电脑或者手机系统不支持这个不常见的符号。当我们在苹果系统上使用这个符号时,显示正常,但是在别的系统下,可能无法正确显示。用这个符号表示省略号,会有一些风险。还有一个实际的问题是,“中线水平省略号”太过生僻,键盘上没有它的快捷键。如果要输入这个符号,需要在文字输入界面同时按下“Command+Control+空格键”打开字符检视器,在“数学符号”一栏中找到这个符号。也可以在字符检视器里搜索此符号的Unicode代码“22EF”来迅速查找。无论如何,对于输入一个标点符号而言,这个方法太过费事,会严重打断文字的输入。更好的办法是在中文输入法里编辑一个快捷键或者自定义短语指向省略号的输入。

综上所述,对于如何输入省略号,目前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办法。人们应当从自己的打字习惯,日常使用的软件和字体,以及文字要发表的平台等方面来综合考虑选择某个方式输入省略号。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不难,国家只需要制定一个标准并推行之,但是在其位的人尸位素餐,啥时候解决这个问题不好预期。再者,可能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以上四种方法,连起来就是我学习如何输入省略号的过程。在这个博客以前的文章里,我应该使用过方法二和方法三,现在我决定开始使用方法四。方法四存在的字符兼容性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将来应该越来越不成为一个问题。毕竟,确保省略号居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这是《郎的诱惑》。

啊~哈~!


顺便说一句,虽然我希望有国家标准来指导执行,但是也并不需要完全遵守国家标准的建议。如在《〈标点符号用法〉解读》一书中提到,“英语没有书名号,书名和报刊名直接以斜体字来表示,故中文行文中出现英文书名、报刊名时不加书名号或双引号。”我不认同这一解释。中文行文需要遵守中文的规则,在中文行文中出现的英文书名,当然也应该加书名号。在本站的文章里,所有的英文书名都加书名号,不使用斜体。

失业两个月

上回说到有公司已决定录用我,最近的消息是他们取消了录用,原因不明。找工作这件事,还得继续。

此事对我的心态造成了一些波动和困扰,倒不完全是因为公司出尔反尔。由于各种原因,公司最后决定取消录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招聘主管已经在邮件中跟我确认会招聘我,并希望我尽快入职,那么在改变决定之后及时通知我应当是合情合理的。问题就在于他们玩起了失踪,当我询问招聘主管录用情况的处理时,她暗示不方便跟我说明情况,人事部门会跟我解释,然而人事从未联系我,我尝试联系人事也联系不上,此事就这样拖了两个星期,在我的催促下才支支吾吾地告知此事黄了。

回过头重读往来邮件,我意识到他们很早就决定取消录用,但却不告知我。一个上万人的大公司,处理事情如此不专业,我也是无可奈何。

宝宝说,“这就相当于碰到了一个渣女,看清楚就好,你看你最后不也找到了我吗?”

——我竟无法反驳。

沮丧之余,正好前几天《流浪地球2》上线流媒体了。看电影转移注意力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我第一时间就看完了一遍,第二天和宝宝一起又看了一遍。

对于2019年的第一部《流浪地球》电影,我印象比较好,《流浪地球》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可以与美国那些科幻电影比肩,不足之处在于情节比较简单,大场面不少,但看完之后没有太多让人思考的地方。《流浪地球2》就完全不同了,叙事手法更加成熟,3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可以做到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而不觉时间流逝。更重要的是,电影里的中国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完全没有藏着掖着。《流浪地球2》的特效不输于好莱坞的大制作,然而其深度和格局完全碾压好莱坞一众科幻电影。历史将会证明,《流浪地球2》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看完电影回归现实,还是要面对找工作的压力。由于这一出闹剧,我本来还在进行中的其他面试,由于没有重视和跟进,也都黄了,所以兜兜转转两个月,现在忽然发现又要重新开始找一轮工作。

事已至此,只能放平心态,重新出发。在博客中絮絮叨叨了两个月的失业,今后就不提这一茬了。最近春暖花开,除了帮助宝宝种点菜之外,我也得考虑做点啥事。

《在工作中,看到中国》

网易人间 编. 在工作中,看到中国.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最近在找工作,闲暇时间找了些关于工作的书来看,其中就有这本《在工作中,看到中国》。这本书是一部网文合集,内容来自于“网易人间 • 寻业中国”的征文稿件。顾名思义,这些征文主要是写关于中国人工作和事业的故事,由于每个故事篇幅不长,读起来也比较轻松。

整本书包括二十来个的故事,其中提到的大约一半的工作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如开店的、做销售的、种菜的等等;还有一半是日常生活中不常遇到的职业,如修风车的、搞杂技的、出海的等等。大概是经过了网易编辑的挑选和整理,故事都很流畅,唯一的问题是,有些故事中的文字太过于文学化,甚至有些浮夸,超过了正常的文学性加工,我在某一瞬间会产生疑惑:这写的到底是真实的故事还是小说?

不过,瑕不掩瑜,大多数故事都值得一读。

从所有这些故事中,我读出了一个共性——变化。一份职业,无论你喜欢与否,都干不长久,这是今天绝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搞澳洲房产中介的,前些年赚了些钱,但随着政策的变化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中介公司直接倒闭。搞电视购物的,在直播时代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类似的还有开实体店的,在淘宝等网站的冲击下,每况愈下。并非个人不努力,而是时代滚滚向前。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以及上一代中国人的职业生涯都不太稳定,在我记忆中,父母工作变动了很多次,后来直接下岗,无奈之下自己做起了小生意,直至退休。退休也不是法定意义上的退休,而是他们身体不好,干不动了。我们这一代,换工作更是家常便饭。如果要说稳定的工作,可能上一代的美国人相对会稳定一些,我的博士生导师现在70多岁,他从毕业之后就一直呆在高校里。我上一份工作的上级,现在也60多岁了,虽然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几次公司的兼并重组,但终究在他的工作岗位上一直干到了现在。当然,样本数比较小,说明不了问题,在中国肯定也有很多稳定而不愁将来的工作。其实这本书的故事容易造成“幸存者偏差”——那些具有稳定工作的中国人大概率也没啥关于工作的故事可讲,所以也不会给这个栏目投稿,导致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们会误以为所有人的工作都是风雨飘摇。

无论如何,时代确实发展得很快,现在大学里的热门专业,可能十年甚至是五年之后就不那么热门了,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职业发展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但是大多数人其实就想要一个安逸和稳定,所以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去报考公务员,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些不具备稳定工作条件的人,倒也不必悲观,天无绝人之路,这从本书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即便公司倒闭了,甚至行业消失了,只要有手有脚肯干,终能继续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是工作的意义,很多故事都谈到了这一点,原因很简单,从事一份工作,薪水很重要,工作的意义也很重要。如果找不到一份工作的意义,也很难长久地坚持做下去。这个话题在本书最后一个故事《找不到职场意义的35岁高管》中谈论得比较多。故事里,大卫是外企的一个高管,因厌烦了人事斗争而辞职,后加入一个民企,本想着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入职后却发现整天不干正事,大多数时间花在了和业务无关的应酬上。企业不重视业务能力,而生存的关键是“建立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会接受并融入这些文化和规则”,这让他“倍感荒唐和虚幻”。于是入职5个月之后,他又辞职了。这一次他加入了一个创业型企业,却因无法忍受没有意义的“996”以及“完全混淆生活和工作界限的全天候待命状态”而再次辞职。兜兜转转了一圈,一转眼已经40岁,事业却丢失了方向。

“变化”和“工作的意义”是我读完本书的两点体会。大多数人厌恶变化,不愿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但变化所带来的不仅是不舒适,变化也常常蕴含着机遇。对于工作的变动,不妨以平常心来看待之。本书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年轻人和中年人,未来还有很长,还有很多机会,祝福他们,也祝福我自己,希望都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找到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