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中文学习2

宝宝臭现在每周日的上午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中文,待学期快要结束时我发现中文学校的学习要求实在是太低了,一学期下来没认识多少个生字。他们所使用的教材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和华文教育研究所编写的《中文》一书,其难度比国内的教材要小一些,即便如此学生也不要求掌握全部内容。虽然我已经预期美国的中文教学肯定比不上国内,但是水成这样还是让我沉不住气了。正好年底的时候有十天假期,我抓住这个机会好好给宝宝臭补了补课,帮她把人教版的《语文》第一册过了一遍,基本上算是跟上了国内的语文教学进度。

父母给子女当老师有利有弊。好的方面在于,从广义上讲,父母本来就是子女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婴儿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习父母,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小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有着父母的影子;不好的方面则是,当需要教授某一个具体的技能时,父母和子女都需要接受一个身份的转换,对于我来说,就是从慈父到严师。父母对于子女来说一般是慈爱的,像我没事就和宝宝臭打打闹闹,但学习却不能在打打闹闹中进行,所谓的快乐教育是不存在的,学习就是一个苦差事,没有捷径。

在西游记导演杨洁的自传《杨洁自述:我的九九八十一难》里,她提到自己的语文都是父亲教的。杨洁小时候没有上过几天学,不是因为上不起学,而是父亲觉得上学没用,不如自己教。杨洁的语文水平远远超过了同龄人,七岁的时候已经写了总共五万多字的文章,其中一些还在刊物上发表过。一般的小孩自然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这至少提供了一个自己教小孩的成功例子。

在我给宝宝臭辅导中文的过程中,宝宝臭最多的抱怨是:“这个字太难写了!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我只好耐心地从多方面跟她解释中文的的美感和重要性。我向她展示了最复杂的汉字——biángbiáng面的biáng字,还告诉她繁体字的存在,使其意识到现在所学已经是非常简单的了。宝宝臭每次抱怨一阵,随后倒也能沉下心来学几个新的汉字。

自己教也有好处。我不太喜欢机械式和一步到位的学习方法。国内的学校教写字可能一个生字要写上十遍或者二十遍,我教宝宝臭的时候,只要求她写两遍,第一遍是学会如何写,第二遍是尝试写得漂亮一点。显然,只写两遍对于掌握一个汉字的空间架构远远不够,但是一口气把一个字练得非常完美意义也不大。也许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孩的美感,在她今后读书写字的过程中,自己能够逐渐意识到怎样写才能写得更漂亮。

跟上国内的语文教学进度只是一个底线,我期望宝宝臭能多读些唐诗宋词,可以尽快独立看书,写出自己的文字。如今的远程教学使得宝宝臭一直呆在家里,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中文语言环境之下,这对于宝宝臭的中文学习十分有利。我决定在今后的日子里,坚持督促宝宝臭的中文学习。国内的父母们拼娃喜欢拼英语,我为毛不能拼中文?

谁也不能阻挡我拼娃!

结婚7年

宝宝:“我们已经结婚7年了,要是痒了怎么办?”

成熟稳重包容大度的男人:“不怕!哥哥的大肉棒为你止痒!”

宝宝:“醒醒啊,这是奥运会啊!你在写博客啊!”


2013年3月6日,我由纽约飞往上海。这次旅行并不顺利,在拉瓜迪亚机场,我把笔记本电脑从书包里拿出来放在安检传送带上,待我肉身过完安检之后抓着书包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一直到上飞机坐定之后才发现书包轻了很多——笔记本电脑不见了!

这部电脑是苹果公司2012年新出的一款15英寸视网膜屏笔记本,对于学生的我来说价值不菲,不过遗失后我并未十分沮丧,在底特律转机时我跟拉瓜迪亚机场打了个电话让他们帮我留意,便将此事放在了一边。我的心思大多集中在即将到达的上海。我将在上海见到一个人。虽然我满怀期望,但在那一刻,我并未意识到这个人将和我相伴一生。

在上海的一个月,我和宝宝每天如胶似漆如影随形,这是我一生中最轻松愉快的日子。返回美国之后我办完了毕业和找工作的事情,在2013年年底又一次飞回中国。12月23日,我和宝宝在岳阳市婚姻登记处扯(念“chǎ”)了证,从此开始了我们共同的旅程。

结婚是快乐的,但可能和大多数新婚夫妇一样,我们对婚姻意味着什么,需要承担什么,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结婚的时候我们没有积蓄,没有房子,也没有蜜月,几近于裸婚。婚后不久家中又遭遇盗窃,结婚时买的钻戒、金银首饰还有家中的电脑、平板电脑全部被偷了。可以说这个婚裸得非常彻底。所幸小偷偷得匆忙,两只对戒滚落在地上给我们留了下来。我安慰宝宝说,这对对戒冥冥之中留给了我们就表示我们的婚姻坚不可摧,而钻戒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没了就没了,没啥大不了的。但是宝宝还是很伤心。

结婚之后宝宝很快怀了孕,我们憧憬着新生命的诞生。不过在宝宝臭出生的第二天,我的工作签证申请被美国移民局拒了,由于未做别的准备,一瞬间我没有了合法留居美国的身份,也没有了工作,怀中的新生儿嗷嗷待哺,生活摇摇欲坠,我第一次体会到人生的危机。

身在美国,身边没有太多可以依靠的力量,唯一的办法是自救。我向钟哥借了6000美元,暂时稳定了生活,然后开始想办法。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们忙于申请绿卡、找工作、赚钱。后来我们从纽约搬到了康州,抽空又生了个娃。七年的时间仿佛弹指一挥间。

“七年之痒”这一说法最早出自于1955年的美国电影《The Seven Year Itch》。我没有看过电影,但按照通俗的理解,七年之痒是指在结婚七年左右婚姻会出现危机。也许有的人会在四年或者十年才遇到婚姻危机,甚至是一年,据报道现在很多年轻人结婚一年不到就离婚了。“七”虽不是一个确数,但“七年之痒”所隐含的确定的意思是婚姻总会在某个时候遇到危机,而我对此嗤之以鼻。就像我不赞同“Terrible Two”(糟糕的两岁)和青春期叛逆的说法一样,人们大概只是不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育过程。一旦了解并在成长过程中加以引导,或许也没有那么糟糕。婚姻也是一样,婚姻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只要具备了学习和反省的能力,遇到任何危机都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和宝宝对一些事情有过争执,但这些争执并没有影响我们的感情,更没有演化成危机。

我和宝宝从认识到结婚不足一年的时光,大部分时候还不在一处,如果说结婚之前相互之间已经有了透彻的了解,那是自欺欺人。我常常认为,能收获这样的爱情,是我眼光好。有一次我问宝宝:“你工作了那些年,有钱人见了很多,为什么当时会义无反顾如飞蛾扑火般嫁给一个穷光蛋的我?”

宝宝冷漠地回答道:“那时我瞎了眼。”

爱情让人盲目。古人诚不我欺。

宝宝,按照她妈的说法,是一个外柔内刚的女子。这样精准的评价大概也只能出自生她养她的母亲。恋爱时期,生活很快乐,我体会着宝宝的柔情似水小鸟依人。结婚之后,生活陷入低谷,但宝宝从未抱怨,而是展现出她顽强而又坚韧的一面,努力维持着家庭的运转。

婚姻带给我们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如何保持爱情的新鲜,而是生娃养娃。我和宝宝都喜欢小孩子,婚后不久就有了宝宝臭。我曾考虑是不是让父母过来帮帮忙,由于孕检时已知是女孩,而父母们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虽然他们的到来肯定会减轻我们的负担,但父辈那一代读书甚少,虽然心善,说话却普遍没有太多的分寸感。我理解这是由时代的局限所导致的结果,却不想让这些潜在的问题伤害我的家庭,所以决定自己抚养小孩。我们列了一个备产清单,还根据所能买到的食材做了详细的月子餐计划,每次出去逛街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淘两件宝宝臭的衣服。

结婚的时候屌哥屌嫂送给我们一本《育儿百科》作为新婚礼物,宝宝臭出生后的一年之内这本书一直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被拿来翻一翻。一年之后,我们养娃的信心渐长,或者说觉得粗养也挺好的,这本书也就开始吃灰了。在养育宝宝臭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也由于生活忙碌,我们对宝宝臭的照顾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宝宝臭小时候从床上摔下来六次。相比之下,臭儿从床上只摔下来两次。生活的压力也让我没有好的耐心和脾气。虽然我很喜欢宝宝臭,但偶尔控制不住我也会凶她,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到了现在,我正毫无底线地加倍宠爱她。

生活给人以压力,但却无法动摇爱情。宝宝有时会假意抱怨,说我把她从都市拐骗到一个人烟稀少举目无亲的村落。但她却从未想过要逃离。爱情似乎是不需要刻意去维护的。古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夫妻不一定百事哀,但一定要有希望。结婚时我们一无所有,不过我们对生活的热情无限,也相信生活会越来越好。虽偶有争执,但我们床头吵架、床中交媾、床尾和好,只留下空气中淫靡的味道。

恋爱的时候,有一次我们谈到了未来。我跟宝宝说,人的一生受到天赋、环境、际遇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未来很难预期,我无法保证我们的人生会精彩到什么程度,我唯一可以承诺的是,在我们老了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会后悔和我在一起,你会因为和我共同度过这一生而感到幸福。七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很多,但相对于一生的时光来说又很短暂。未来就在不远处,我们携手向前。


成熟稳重包容大度的男人:“博客写完了,现在可以让哥哥的大肉棒为你止痒了吗?”

宝宝:“官人我要。”

《武汉女孩阿念日记》

吴尚哲(阿念). 武汉女孩阿念日记.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对于还未阅读《武汉女孩阿念日记》(以下简称《阿念日记》)并且即将阅读这本书的人我有一个忠告:找一个安静无人的地方再读。

如果没有这样的地方,等娃睡觉了再读。

当我读得饱含热泪情不自禁的时候,忽然听到宝宝臭由远而近的脚步声,我必须做到在一秒钟之内平复心情,在两秒钟之内将眼眶中的泪水消化吸收。待第三秒钟的时候,宝宝臭便会出现在我面前。之所以只需要三秒,是因为宝宝臭走路从来都不是“走”的,她跑。难道要我泪流满面地给她检查作业?那岂不是很尴尬?

关于死亡的书其实也读了不少,大多数是属于科普性质的,比如法医秦明写的《逝者之书》。具体讲述一个人死亡过程的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相约星期二》,不过《相约星期二》给人的是淡淡的忧伤,完全不似《阿念日记》带给人的那种“犹如滔滔江水络绎不绝又如黄河决堤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冲击。

两者的区别,在于《相约星期二》只是一名记者每周去采访一位垂死的老人,采访时间有限,作为一个外人来说也亲疏有别,很多细节是缺失的。在《阿念日记》中,女孩阿念独自在火神山医院全程照顾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外婆,虽然阿念每日24小时用心竭力,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外婆生命力的一点点流逝,这种无力感让人窒息。

一般来说,照顾父母是儿女的义务,不是孙辈的义务,但是在新冠病毒面前,常规的操作被打乱了。阿念妈妈是新冠疑似病例,需要自我隔离。阿念和外婆都被确诊为新冠患者,需要在医院接受治疗。阿念只是轻症,在隔离医院很快就好转了,而外婆是重症,被送往火神山医院救治。当时新冠疫情刚刚爆发,人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也不多,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二次或者更严重的感染,不过在父亲的极力反对之下,阿念仍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去火神山医院照顾外婆,由此陪伴了外婆的最后一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两个话题讳莫如深——性和死亡。我很欣赏阿念能够把这一段关于死亡的经历写下来,并且文笔还相当不错。读完这本书我心情有点复杂,阿念在照顾外婆时就已经开始在网络上记录这些经历,还有记者采访,应该说影响还不小,而我对此一无所知。人在美国,我也不大去关注国内的小新闻和网络上的新动态,这是一种由于距离而产生的心理上的疏离感。这不完全是坏事,有些事情需要离得远才看得清,不过,我好像仍然有点沮丧。

宝宝臭最近对死亡这一话题有很大的兴趣。在给她讲故事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动物或者人她都会问一句:它/他/她会死吗?它/他/她死了吗?它/他/她怎么死的?前不久我们刚刚有过下面的对话:

“爸爸,等我7岁了你还会抱我吗?”

“会。”

“那等我50岁了呢?”

“等你50岁爸爸就80岁了,爸爸抱不动了。”

“我50岁你就要死了吗?”

当宝宝臭长大了我会给她介绍这本书,我想让她知道,死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死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能做的,不留遗憾,就如阿念所做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