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下雪了

最近雪特别多,一个星期之内下了两场大雪,每次降雪厚度都有10-20厘米。

和前几天的不同,今天的这场雪下得十分轻盈,下雪的时候没有什么风,摇曳的树枝上也挂满了雪花。从窗户向外望去,世界完全变成了银色。宝宝臭遇到下雪总是会特别激动,巴巴地站在窗前等待雪停。雪停了我要去扫雪,宝宝臭便屁颠屁颠地跟着我出去玩。今天的雪从早晨下到傍晚才停,于是我们赶在晚饭前出来。在我扫雪的时候,宝宝臭拿着她的玩具铲子东铲铲西铲铲,待我忙完,便和我打雪仗。

论到打雪仗,一个6岁的小屁娃自然不是我的对手。我的雪球在她身上从头到脚多点开花,打得她不断求饶。后又骗得她来到一棵树下,趁她不注意我使劲摇晃树枝,让她感受大雪纷飞。宝宝臭虽然出门时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在我的凶猛攻击之下,她的脖子、脚踝等处仍然钻进了很多雪花,润湿了衣服袜子。不过宝宝臭玩得兴起,这些不舒服也都顾不上了。

虽然宝宝臭的进攻实力不如我,但她的耐力却更胜一筹。我玩了一会儿不想跑了,宝宝臭还意犹未尽,于是后来变成了她追着我打,一边打一边大声叫唤,声音响彻左邻右舍。

在她也跑不动了之后,我们开始堆雪人。今天的雪质非常好,柔软而又蓬松,也没有冰渣子。我撅着屁股,推着一个小雪球到处滚,小雪球越滚越大,很快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雪团,作为雪人的身体。宝宝臭捏了一个雪人的头,装在雪人的身体上。由于出来得匆忙,我们没有带胡萝卜之类的道具,寻到几根树枝作为雪人的装饰。给雪人稍作整理,倒也像模像样。宝宝臭十分开心,跟雪人合了个影,还心心念雪不要化得太快。

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雪孩子》,是不是也可以给她看看?

玩了一个小时之后,忽然听到宝宝趴在窗户边上大喊“要吃饭啦!”,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天气预报说下个星期继续下雪,看来宝宝臭还将继续被我欺负。

新冠疫苗

公司前几天发了个邮件,说可以开始给员工打新冠疫苗。由于疫苗紧缺,美国目前只有前线医护工作者和老人才能打疫苗,其他人都得慢慢排队等,所以现在公司能够提供疫苗也可以算得上一个福利了。

但是我还是决定暂时按兵不动,有这么一些考虑:

从科学上来讲,新冠疫苗的开发时间被极度缩短,没有足够的数据证实其安全性。美国的疫苗接种目前已超过百万人,出现严重过敏症状的不到10例,这些人据估计有可能是对疫苗中所使用的的溶剂聚乙二醇过敏,而非对疫苗本身过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疫苗短期所体现的安全性问题不大,但长期的副作用未知。

我阅读了一些专家对于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也就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现在紧急授权使用的两款疫苗的介绍,疫苗的安全性似乎应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我还是觉得谨慎一点好,最好能够按常规先试验一年或者两年,再大规模铺开。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相信科学的严谨和力量,但是作为一个人,应当有所敬畏。举个例子,氟利昂最初被用作冰箱的制冷剂,也被证明是安全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氟利昂可以破坏大气层中的臭氧,氟利昂大量使用后直接造成了地球上巨大的臭氧空洞。虽然各国政府随后叫停使用氟利昂,但其造成的破坏却长时间无法得到修复。很多问题,不经历一定的时间,是体现不出来的。

我有时候也觉得,现在的人是不是太过自信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本事确实很大,可是世界上仍然有那么多未解之谜,有些领域人类甚至还未入门,为何如此盲目乐观?我大概是一个保守的科研工作者,我对转基因也是持谨慎态度,虽然我不会刻意地在生活中杜绝转基因食品,但如果有选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选择非转基因食品。其实那些一直强调转基因食品十分安全的专家学者们也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行为。黄金大米,也就是含有β-胡萝卜素的转基因大米,国内曾经搞过一个试吃推销会。Costco超市也经常会请顾客们试吃,不同的地方在于,Costco试吃后很多顾客觉得口味不错进而购买试吃的商品,而试吃黄金大米的专家们试吃之后便消失了,更谈不上购买。我从未听说过有任何一个专家学者长期食用黄金大米,其实真要是按照专家们所宣扬的效果,吃黄金大米后还省了买胡萝卜的钱了,何乐而不为呢?看来专家们都是傻子。

回到疫苗。新冠疫苗确实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即便我们忽略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也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没有答案,比如说接种新冠疫苗后的人还会不会传播病毒?这个问题其实相当重要。如果我选择接种疫苗,疫苗应该能够给我提供足够的防护,使我即便感染病毒也能免于生病,但是我的家人呢?他们暂时没有机会接种疫苗,如果我不小心将病毒带回家里,家人们却毫无防护,那岂不是一种更为糟糕的情况?我可不希望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不如从一开始就小心生活,将病毒拒之门外。

关于对流行病的控制,我赞同中国所采取的措施,一是通过隔离防疫,二是同时研发疫苗。中国早在2013年防治非典时便采取了这种方法,后来防控措施得当,在非典疫苗还未研发出来的时候疫情便消失了,这当然是很理想的一种情况。像欧美国家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疫苗上面,这是一种赌博,赌注是人的生命,无论如何都是不道义的。

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一般会比较风险和收益。对于风险大而收益小或者风险小而收益大的事,人们很容易做出抉择,但这样的情况不多见。更多遇到的是风险大收益也大和风险小收益也小的事情,对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接种新冠疫苗对于我来说,属于风险小收益也小,因为我的工作基本上可以做到不与人面对面打交道,我的生活也十分简单,不喜到处瞎跑,只要保持警惕,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本来就很小。所以我的选择就是:不去接种。

《变量3:本⼟时代的⽣存策略》

何帆. 变量3:本⼟时代的⽣存策略. 大象出版社, 2021.

何帆是上海交大的一名经济学教授,他决定从2019年到2049年,用30年的时间,观察普通人的日常,记录他们生活中的选择和感受,探讨他们在时代巨变下受到的冲击以及获得的机遇,据此每年写一本书。前面两本书分别叫做《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和《变量2: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今年是第三本。

虽然新闻每天都在报道大众的生活,但何帆的视角比较独特,他亲自去各地调研采访,搜集素材,他笔下的故事常常比“深度新闻报道”更有深度。

不过,新出的这本《变量3》略微让人失望,似乎没有以往那么打动人了,深度也不够。在《变量》和《变量2》中,很多故事我闻所未闻,故事之间似乎也没什么联系,但何帆能够敏锐地把这些故事串在一起,共同服务于一个大的主题。在《变量3》里,文字之间十分散乱,比如说第三章《网中网》,何帆想要探讨社会的网络结构,他从新冠病毒开始说起,继而谈到描述中国农村市场结构的施坚雅模型,再写到顺丰选择在湖北鄂州建立国际机场,并与美国的联邦快递选址田纳西州的孟菲斯作对比,最后提到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在这些描述的中间还穿插了一段他随货车司机去武汉的途中见闻。除了这个奇怪但不吸引人的“施坚雅模型”我没有听说过,其他的内容都无甚新意。而他与货车司机关于马航空难的对话则完全与主题无关,结束得也十分突兀。这一段给人的感觉是作者考试时急着交卷,脑子里已经没有逻辑,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另外一个我没有在前两本书里感受到的问题是,作者在《变量3》里,大量引用名人名言,像中学生写作文一样。仅举一例:在第五章第6节的开头,作者写道:“法国思想家卢梭讲过一句话:‘要真正研究一个民族的天才和风尚,应当到边远的省份。’于是,我来到了甘肃和新疆的交界、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

真的需要这样写吗?如果直接写“我来到甘肃和新疆的交界、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并由此阐述开来,难道不好吗?作者一直以来的写作态度是以小见大,关注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发生的不太引人注目的事情,并由此揭示出社会中暗藏的涌动。这一态度是如此的鲜明,把卢梭搬出来是为了什么?引用的前提是所引内容能够有机地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结合起来,要有其必要性,要不然就是掉书袋了,而这似乎是文人的一个通病。我每每读一些文人的作品,看到“达摩克利斯之剑”或者“阿喀琉斯之踵”之类的表述就暴跳如雷,恨不能抓住这些文人的衣领,大声吼道:“说——人——话——!”

很遗憾作者的写作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变量3》整体上读下来也比前两本书相去甚远。可能是由于疫情的影响,作者在过去的一年里无法自由地开展实地调研考察,素材不够充实。作者在书中大量地介绍了一些历史性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扩充了书本的厚度,并没有扩充思想的厚度。

清华大学曾经有一个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现在随着996的兴起以及35岁之后的职业危机,这个口号越发显得灰暗而丧失存在感。作者的口号是写三十年,看上去好像容易一些。作者出生于1971年,从2019年开始,如果要写满30年至2049年,那要写到78岁。考虑到实地调研的旅途奔波,作者需要时刻保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30年的目标也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2049年正好是新中国建立100周年,若是作者能够坚持到那个时候,也算是给国家的一份厚礼。我决定陪着作者的书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