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养娃

期中考试

大宝上个星期连续三天考试,每次120个题目,总分200分,考试时间一个小时。第一天是数学,第二天是阅读理解,第三天是数学加上英语。大宝提起的时候我还以为就是一些小测验,后来发现不对劲,这样的规模考试不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期中测试吗?但是一切都进行得波澜不惊,课照上马照跑,考前连简单地复习都没有,甚至考前都不知道有考试这回事。

大宝的数学拿第一是在意料之中,200分得了197分,唯一不会的题目涉及到多位数乘多位数,不过她才学到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会做也在情理之中。阅读理解也拿了第一倒是出乎我的意料,毕竟英语不是她的母语。我们在家一直完全用中文和她对话,去年刚从网课转到线下课时她的英语已落后同龄人很多,被学校安排去ESOL班上了一年课。ESOL全称是English fo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专门给说其他语言的小孩准备的,用以提高英语能力。没想到一年过去她的英语也变得很好了,甚至比母语为英语的小孩还要好,这点让我很欣慰,看来大宝的学习能力还是不错的。

大宝现在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典型的美国公立小学,大多数为白人,少数西裔和亚裔。大宝在一二年级时并没有什么考试,到了现在的三年级,开始有一些测验。在我和宝宝的认知里,美国的学校应该都是不宣布考试成绩的,最多只能知道自己的成绩以及成绩在班上所处的位置,但是大宝学校的操作让我们跌破了眼镜。老师在班上当众宣布每个小孩的成绩,还和别的班上的学生作比较。大宝对班上每个小孩考了多少如数家珍,也不知道她是怎么记住的。大宝考了第一后还会得到一张“宝石奖券”,她得把这张“宝石奖券”送去校长办公室。据说如果“宝石奖券”攒了一瓶子,校长就会奖励同学们一个额外的课间活动。大宝说,连续三天跑去校长办公室,校长见了她眼珠子都掉下来了:“怎么又是你?!”

娃的学习好,做父母的自然开心。宝宝按捺不住,在家庭群里炫耀了一番,引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片赞叹。我倒是比较淡定,我认为排除掉家庭因素的影响,小孩如果在小学阶段成绩不好,那可能预示着学习能力的欠缺;如果在小学阶段成绩好,那也不能证明小孩的学习能力或者聪明才智,毕竟小学所要学习的知识都很简单,所以成绩的分化常常要到高中阶段。进一步地说,成绩优异也不意味着一个成功的人生,路还很长,这事儿就没那么重要。

写到这里,我感觉我太装了······我感觉我快要装不下去了······我的小孩考了第一我的小孩考了第一我的小孩考了第一我的小孩考了第一我的小孩考了第一我的小孩考了第一。

看电影

我家有一台大电视,一直放在地下室。最近有客人来家里玩,我吭哧吭哧把电视搬到了客厅,客人们走后,我想着直接又把电视收起来运回地下室似乎有点浪费我的辛苦,不如让大家享受一下大荧幕的快感,所以我给两个娃找了部最近上映的动画电影《猪猪侠大电影之海洋日记》。

我其实对这部电影一无所知,不知道好不好看,不过等电影一开始,我就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电影吸不吸引人倒在其次,关键是二宝念不清“猪猪侠”这三个字,他一会儿说成“蜘蛛侠”,一会儿说成“猪猪侠”,电影的开头阶段我们一直忙着给他纠正口音。

电影开始的时候,大宝正百无聊赖地坐在沙发上看漫画书《Dog Man》,这部电影低幼倾向十分明显,但各式各样的小鱼也吸引了大宝的注意力。电影中二宝有很多地方看不太懂,就缠着姐姐问,大宝不得不耐心地跟二宝解释发生了什么。等到最终大魔王出现的时候,二宝看得手舞足蹈,一边看一边拿来笔,在纸上画了一只大魔王和其他小鱼,兴冲冲地跑到我的面前问我画得像不像。

两个娃电影看得津津有味,应该是部好电影。我后来去豆瓣网看了看,发现评分颇低,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一般来说,豆瓣这种文青聚集的地方崇洋媚外的思想比较严重,国产电影常常分数偏低,不过由于用户众多,豆瓣的电影评分还是有其参考意义的。经过我长期的观察,把国产电影的豆瓣评分加上一分,把国外电影的豆瓣评分减去一分,最终的分数我认为是比较公允的,我也一直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加减法来看待豆瓣评分。不过《海洋日记》即便是加上一分也不过是从5.7分到6.7分,至少不能算好电影,这其中应该还有另外的因素。

我能想到的是,去打分的都是成年人,大多数是小孩的父母,电影是以成年人的视角来评判的。这种评分对于低幼倾向的电影自然是有些不公平,而且小孩即便觉得好看也不会跑去网上评个分再写个好评,这就造成了一种偏差。就好比这部电影,我的两个娃觉得好看,但要我去评价我可能也就给个中评。

更极端的例子是《寻梦环游记》。这部动画电影的评价非常高,一是制作精良,二是非常感人,三是立意很高,电影中的台词如“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等也很受人追捧。不过我看过之后,毫无感动,甚至觉得电影的世界观有严重的问题。死了就是死了,遗不遗忘是生者的事,然而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点,没有疑问。死亡的区别在于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而不在于有人惦记就是没死透没人惦记就是真正的死亡。也可以说,这种有关于世界观的争论不是一个适合输入给小孩子的题材,但抛开世界观的争论不谈,电影似乎也不适合小孩观看,一些画面比较吓人,我确实听说有小孩看电影时被吓哭了。

如果是小孩子来打分,我不认为《寻梦环游记》能得到很高的分数,但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治愈了很多成年人的情感,所以也就不吝惜给个高分。当然在我看来,这所谓的“治愈”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如何给小孩子选择合适的电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电影,除去其纷繁复杂的外表,本质上是一件宣传工具,我总的原则是让他们少看,特别是美国电影。另一方面,看一部电影一般要一个半小时,时间略微长了点,对视力也不好,还是像《小猪佩奇》这种十分钟的动画短片比较合适,随看随停,而且在电脑屏幕上看也很舒服。

在娃们看完《海洋日记》之后,我把电视机装进箱子里,吭哧吭哧又扔回了地下室。

分离焦虑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二宝也第一次离开家,去上幼儿园了。

二宝从出生至今从未和我们分离,而且他不懂英语,所以把他送去幼儿园我们其实是有些担心的。在正式开学之前,我们带着他去熟悉了一下幼儿园的环境,认识了老师,他在教室里玩了一会儿厨房玩具,还挺开心。

开学的第一天,正好大宝的好朋友辛迪和凯蒂也在我们家玩,所以那天早上爸爸妈妈还有三个小姐姐一起送二宝上校车。二宝背着小书包,提着小袋子,被我们簇拥着上了车。他坐在车窗边上跟我们挥手,似乎并没有因分离而导致的情绪波动。我和宝宝都有些惊讶,觉得二宝也太淡定了。但终归这也是一件好事。

就这样上了两天学之后,二宝大概明白了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到了第三天,二宝忽然性情大变,怎么也不想上学了。送上校车的时候二宝抓着妈咪不肯松手,号啕大哭。

从这第三天起,二宝就天天在家念叨“我不想上学我不想上学我不想上学”。他充分调动3岁小孩所有的智力活动以避免上学,如每天早晨起床之前把妈咪抓住,说要陪他一起睡到晚上,这样白天就不用上学了,还强迫妈咪闭上眼睛,和他一起装睡。二宝自己则成了一只惊弓之鸟,只要一听到远处校车的声音就把被子裹得紧紧的。

我们就静静地看着他表演,到点就把他抓住送上校车。

我没有研究过育儿理论,不清楚3岁去上幼儿园的合理性。直觉告诉我,小孩如果再晚一点和父母分离,比如说4岁,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发育更好一些。小孩被送去幼儿园,父母们便可以从带娃的拘束中解脱出来,为社会创造财富。或许从政府的角度来看,3岁是一个可以让家长重新投入工作但是亲子分离又不至于对小孩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年龄。

不知道二宝还要多久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像姐姐一样“想要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