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养娃

中文学习

新一学年的秋季学期已经开始,宝宝臭变成了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也第一次加入中文学校开始中文学习。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本地的小学以及中文学校都把课程转到了网上,宝宝臭于是每天或是对着电脑,或是拿着平板电脑,吭哧吭哧地上网课。

对于小学的学习我倒是没什么好担心的,小学课程内容浅,学起来不困难。暑假期间我给宝宝臭做数学题,经过指点之后她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加减运算的进位和借位,而这些应该算是二年级的水平。当然我很清醒地意识到这并非宝宝臭具有数学天赋,而是这些知识点并不难掌握。我并不希望宝宝臭学得太过超前,很快就停止了进一步的数学训练。她的英语水平也一直在提高,在美国生活,似乎也没有哪位家长会担心孩子的英语能力。

我所担心的是她的中文学习。说“担心”似乎不够准确,应该是“关心”。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小孩,宝宝臭目前的中文水平还是不错的。我们在家讲中文,并且要求她在家必须讲中文,她的中文听说能力没有任何问题。但由于社会上没有语言环境,她的中文读写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几个月前让她学习了学前班的两本中文教材《小手写中文》,她也认识了一些汉字,但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输入和练习,很快她又将大多数所学都忘记了。

如今她第一次参加中文学校的课程,也算是正式开启了中文的学习。在这个节点上,我感到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中文学习的路该如何走?

首先,我的目标非常明确,娃们的中文必须要学好,而且要好到和国内同龄小孩的中文水平接近或者持平。一方面,如果娃们的中文不好,两代人之间将存在一条无法逾越的沟壑。这条沟壑与由于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代沟不同,这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文化上的差异,难以调和。如果这种情况成为现实,家庭将会由此产生诸多矛盾。另一方面,考虑到如果将来我们回国发展,娃们那时的中文能力应当足够优秀以使其可以顺畅地融入中国社会,而不至于成为一种障碍。

简而言之,如果我的小孩中文不好,无论他们其他方面多么出色,我也会认为我的教育是失败的。

我相信有很多华人不认同我的观点,那与我无关。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小孩学好中文?

最简单而且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小孩留在国内读书生活,然而我强调小孩必须由父母陪伴长大,而我目前身处美国,此路不通。问题可以具体化一点:如何才能让小孩在美国学好中文?

以我在美多年经验,这个问题的答案让人沮丧。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小孩中文很不错。一个都没有。读书期间我当了两年助教,与很多华人学生有过交流。根据我的观察,15岁可以作为一个大致的分界线。在国内读完初中之后来美的小孩(15岁之后)中文能力可以保持得较好;初中或初中之前来美的小孩(15岁之前),中文能力明显不尽如人意。当然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上述只是一个大概的感觉,但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国内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大小孩来美之后,中文都不好,遑论在美出生的小孩。

有一点需要指出,15岁之前来美的小孩,部分中文能力也不错,但他们很多都不愿意说中文,甚至对中文有一种“仇恨”的态度。我猜想他们小时候刚到美国想要融入这个社会时经历了相当多的屈辱和苦痛,以至于长大之后仍然耿耿于怀并迁怒于母语。另一种情况是一部分华人小孩的父母通过偷渡和政治避难留居美国,父母对中国的敌视也影响了小孩。这些小孩中文能力之差或许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年龄的影响,而应当考虑到社会和家庭因素。

美国的中文教育和中国的英文教育一样,费力但不讨好,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不同点在于,中国的英语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们每天都有英语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考试和考级。即便由于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学成了哑巴英语,大多数人还是可以借助着词典进行简单的英语阅读、写作和交流,相当一部分人还会喜欢上英语文化;而美国的中文教育则糟糕得多,学校没有中文课,想学中文的小孩只能去华人开办的中文学校。中文学校的问题,在罗慰年的《留学美国的个人见证》一书中有过探讨:“……除了双文教育的模式较为成功,美国几乎所有中文学校,双语班,都没能摆脱‘娱乐式’的学习模式。大部分都是在周末。这种仅仅用周末一天时间,让小孩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法,是没有办法把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给下一代的。这种中文学校在华人侨社,跟侨社存在的时间一样久。但是,几十年来,侨社中文学校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基本上是黄皮白心的‘香蕉’……”

其中提到的“双文教育”,存在于纽约等地由华人创办的学校,其主要招生对象是刚来美国英语能力不好的中国小孩。“双文教育”即学校的部分课程采用英语教学,部分课程采用中文教学,采用此种模式使这些小孩能够顺利地过渡到美国的生活学习。这种模式的学校不可能在美国铺开,而只可能存在于极少数华人聚集区。

指望依靠社会的力量让我的小孩学好中文是不现实的,那便只能依靠家庭了。由于我规定娃们在家只能讲中文,他们的听说能力应该不用担心。不过中文的特殊性在于其书写系统和读音系统是分开的,对于英语来说只要掌握了26个字母和常见的发音规律,人们看到一个词大概就能猜到它的读音,听到一个词也可以将其拼写得八九不离十,而即便可以用中文进行会话也极有可能对中文的书写和阅读一头雾水——这也是很多华人小孩的现状。

读写能力的提升需要严格的书面训练。目前本地的中文学校提供的教材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和华文教育研究所编写的《中文》一书,从重印30次来看,这套教材在华人社区有着广泛的应用。我粗略对比了一下《中文》第一册与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一年级上册——也即国内教材,发现两者有明显不同。第一,《中文》侧重于单纯的中文学习,而《语文》则介绍了更多的中国文化,如一开篇的国旗民族等知识。《中文》一书未见古诗词的学习,《语文》仍旧像我小时候学的课本一样,以骆宾王的《咏鹅》为始学习古诗。第二个重大的不同,在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学习。虽然《中文》从一开始就在每个汉字上标注拼音,但书中并没有系统地教授拼音,而在《语文》里很快就开始进行拼音和声调的学习。

这样的不同,应该是有所考量的。在海外的小孩学中文的时间不多,所以学习内容要更加精炼,但舍弃文化的介绍而只专注于文字本身,似乎并不利于一门语言的学习。古诗词也是一种文化,如果我的小孩可以懂得使用中文但是无法理解“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我想这是一种遗憾。在这一点上,我站在《语文》一方。

对于拼音的学习,掌握拼音后的优势是所有的汉字借由字典的帮助都可以正确地读出来,但汉字毕竟是一种象形文字,首先学会认识一些常见的汉字然后再学习拼音也不迟。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拼音不过几十年。我想我可以试着像《语文》一样,一开始就给宝宝臭介绍声母韵母以及声调,至于她是否能够熟练掌握也不必强求,可以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慢慢熟悉。

虽然我不喜欢网课的形式,这也是现阶段的无奈之举。网课之外,给小孩阅读和讲解中文故事是学中文的正途。如今虽有很多程序可以帮助小孩认字或者讲故事,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我希望培养小孩对纸质书的感受。纽约法拉盛的新华书店我去过多次,买过一些中文故事书,不过书的价格比较昂贵,选择也不多。随着物流的进化,从国内的网站上买书也越来越方便,这是学中文的一个有利之处。

另外一个有利之处,在于中国整体国力的提升。虽然美国人十分闭塞,不了解也不关心他国,但是中国的崛起是美国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往后的日子里美国对于中国的报道将会越来越多,虽然这些报道全为负面,但在我的保护下,娃们应不会被媒体洗脑,众多新闻通过我的引导,反而会激发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兴趣。

写了以上这些,其实如果我们决定回国发展,这些问题也就不存在了,然而现实是目前国内的薪资待遇和企业文化均不及美国。长远来看,中国将会不断上升而美国日渐腐朽,美国也将越来越不适于华人生活。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未来何去何从,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期间,中文学习任重而道远。

玩具

宝宝臭的学校给我们发来了一个问卷调查,问家长是否愿意在即将到来的秋季学期送小孩去学校上课,还是愿意继续现在的远程教学。和宝宝沟通之后,我们还是选择了远程教学。在美国的疫情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我们无法把小孩送到学校。

每天呆在家里,如何欢乐地度过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我理想中她的生活应该是每天做一些数学题,学一些新的单词和语法,学一些新的汉字,然后给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讲故事、玩玩玩具、玩玩游戏、带弟弟玩等。

之所以称之为“理想中的生活”,是因为做不到。她不高兴做数学题,对学单词和汉字也没有太大兴趣。小的时候(3岁左右)她还喜欢做一些家务,现在则以各种理由推脱。她会和弟弟玩,但却常常是把弟弟当成玩具随意摆弄。疫情初期,允许她每天看一会儿动画片,然而她没什么自制力,变本加厉地想要看更多,后来我们一狠心,将动画片的时间直接减到0。

几个月下来,她不变的兴趣仅有讲故事和玩玩具。家里的玩具有积木、汽车、恐龙、橡皮泥、画板等。有的时候她需要有人陪着玩,有的时候也可以自己完全沉浸其中。

对于玩具的态度,每个家庭都不一样。我所知道的一个美国家庭,给小孩的玩具数限定为10,即家里最多只能保留10个玩具。如果想买一个新玩具,那么必须从旧玩具中挑出一个扔掉。更多的美国家庭则不加限制,常常看到小孩子举办生日聚会,每个参与的小孩都会送一个礼物,过生日的小孩轻而易举就会一次性获得十个甚至二十个玩具。

后者这样的情况,我是不赞同的,人的欲望还是有所控制比较好。生日聚会,我欣赏的是“请勿携带礼物”(“no gift, please”)。但是限定玩具数量,似乎又有些过于较真。考虑到每一个小孩脾气个性都不一样,世上也不会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式。我所采取的方式是,一般不扔玩具,但也尽量少买,就让小孩盯着几个玩具玩。

根据我的观察,对于具体的玩具,如小汽车或者恐龙等,宝宝臭的兴趣衰减会非常快,玩了一阵子就扔一边了。但是对于可以变化的玩具,如积木和橡皮泥等,却可以持之以恒地玩下去。而且她会给我们惊喜,今天用积木拼出一个机器人,明天又用泥巴捏出一个猫咪,皆传神而富有特色。

我和宝宝常常欣慰于这样的惊喜,觉得宝宝臭真聪明。于是我试着给她做“鸡兔同笼”,她开心地做出了“2个头6只脚”,勉为其难猜出了“4个头10只脚”,看到“6个头20只脚”便是一脸无奈,大喊“不做了不做了”。再给她做“数独”,恨意凛然。

宝宝臭把弟弟当成她的玩具,我却把宝宝臭当成了自己的玩具。

《Dragons Love Tacos》

我的老朋友劳瑞和克里斯夫妇每年在宝宝臭的生日或者其他时候会给她送一本故事书。以往在长岛的时候离得近,他们顺便会来家里坐坐,看看宝宝臭的成长。自从我们搬到了康州之后,他们便采取了邮寄的方式。每次并不会提前告知,宝宝臭收到书之后总是会十分惊喜,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央求着我给她讲故事。

最近的一次生日是去年9月份,他们寄来了一本《Dragons Love Tacos》。这本书读来朗朗上口,故事更是曲折有趣,宝宝臭拿到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拿她的原话来说就是:“我要一直讲一直讲一直讲一直讲……”一般情况下我会给他们说个“谢谢”,但是对于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多说几句,于是给他们回了个邮件:

“When S got the book, she asked me to read it 5 times in a row. She held the book close to her chest while she was asleep. She took the book to school, asking her teacher to read more, not to mention the book is too large to fit in her backpack so she had to carry it by hand. There is no doubt that she is CRAZY!!! I know she loves dinosaurs. I have never known she loves dragons, too!”

或许是因为看到了这个正面的反馈,他们前一阵子又寄来了此书的续集《Dragons Love Tacos 2: The Sequel》。毫无悬念地,宝宝臭又要我一遍一遍地讲。我现在回想一下,基本上可以把这两本书背下来了。

不过让我感兴趣的是,在我比较了这两本书之后,我觉得就各方面而言,第一本书明显要胜出许多。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故事情节需要简单,但是起承转合一样也不能少。在第一本书里,作者描述了龙喜欢墨西哥卷,也喜欢聚会,但不喜欢辣椒酱。龙吃了一点辣椒酱鼻子会冒烟,吃了很多的话会喷火。所以在请龙们参加聚会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辣椒酱藏起来。然而不幸的是新出的一种酱料是加了辣椒的,龙吃了之后喷火把房子烧没了,后来又吭哧吭哧帮主人重建房子。这样一个故事,小孩子容易懂,也觉得好玩。在续集里,墨西哥卷已经被吃完了,主人需要乘坐时间机器去以往的聚会上偷一点墨西哥卷回来。我不知道一个5岁的小孩是不是可以理解时间机器的概念,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故事。然而宝宝臭不这么看,她对续集的兴趣反而还要大一些,持久一些。

我很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可以指导我将来给她买喜欢的书,但我搞不懂。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回想起我以前给她读过的书,有的我觉得很美,她一点兴趣都没有;有的我觉得无趣,她爱不释手。

每个小孩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也许我应该做的,就是给她讲各种各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