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随笔

纽约地铁袭击案

大约两个星期前的9月27日,日本人海野雅威(Tadataka Unno)在纽约曼哈顿上城第135街正离开地铁站的时候被一群暴徒无故殴打。按照他的描述,暴徒在殴打他的时候还喊着“中国人”,基本上可以确定这是一起种族仇恨犯罪。

海野雅威是一名爵士乐工作者,1980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大学毕业后在日本工作了十年,再来到纽约工作至今。这次袭击使他的肩膀和手臂多处骨折,虽然做了手术,然而直到此刻,他还完全无法使用他的右手,将来是否能够继续演奏音乐也是个未知数。

在种族仇恨犯罪上,日裔和华裔可以说是难兄难弟。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陈果仁案。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车产业大举进军美国,由于日车价格便宜又结实耐用,美国的汽车工厂竞争不过,开始大规模裁员,民间出现仇视日本人的风气。当时的中餐馆都在窗户上贴着“我们是中国人”的标识,不然就会挨板砖。1982年6月,底特律的两名失业汽车工人将华裔陈果仁当成了日本人,棒打至死。由于法院仅仅判决犯罪者三年缓刑和3000美元罚款,此事在华裔社区引起轩然大波,并被看作是亚裔美国人人权觉醒的标志性事件。

将近40年过去了,人权觉醒了又有什么用?在海野雅威的袭击案中,纽约警方并没有将此次袭击当成仇恨犯罪来调查,甚至连凶手都没有抓到。

美国的种族问题由来已久,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无解。在美国国力如日中天的时候,底层老百姓也可以过得不错,种族问题趋于缓和;一旦美国国力衰退,种族问题便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上世纪后期日本挑战美国导致了美国民间对日本人的憎恨,这种憎恨随着日本的溃败以至于在可预期的将来再也无法对美国构成威胁而减弱,可是日裔美国人就因此而安全了吗?没有。因为中国又开始挑战美国了。美国人根本分不清中国人、日本人甚至韩国人、越南人、菲律宾人。

日本由于国家体量太小以及历史原因不构成对美国的真正威胁,中国却不一样,中美两强相争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加之川建国最近的推波助澜,种族仇恨事件将会不断增多。不过作为一个在美华人,我对此倒也没有太多担心,因为美国很大,而且和我同一环境的美国人大多都受过良好教育并有着正确的是非观。我在公司的上级是个白人老头,他曾经跟我说:“博,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千里迢迢从中国来到美国,我想也不必问你具体的原因,但是我们能够坐在一个办公室里讨论各种有趣的问题,我对此心存感激。”

不过,虽然我可以选择好的社区使得个人和家庭的生活不受种族仇恨的影响,来自底层的不满也不能完全忽视。我刚来美国那会儿坐地铁在纽约玩,现在我带着老婆孩子,是绝对不会再碰纽约的地铁了。国家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美国现在的一个问题是中产阶级的萎缩。富人越来越富,但是越来越多的中产堕入底层,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美国工业辉煌的时候,一个汽车产业工人仅凭一人的工资就可以养活一家五口和一条狗,住上大房子,开上小汽车,医疗保险和养老金等各种福利都不用愁。这样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所以也不难理解很多美国人的失落。问题是,这样的失落看不到尽头。

由于凶手没有抓到,赔偿也无从谈起。友人为海野雅威在网上发起了募捐,短短几日便已经收到十几万美元的善款。生理上的痛苦不久就会过去,心理上的创伤却要很长时间恢复,不知道此事会对海野雅威的长远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陈果仁的母亲陈余琼芳后来返回了中国定居,她在法院判决杀人者不用坐牢之后曾经控诉:“这是什么法律?这是什么司法制度?”“会发生这种事只因为我儿子是华人。如果两个华人杀了白人,他们肯定要坐牢,而且被判的也许是无期徒刑……这个国家真的有问题。”(摘自 張純如. 美国华人史. 翻译 陳榮彬, 遠足文化, 2018.)

法律和司法或许有问题,然而法律是人制定的,司法也是由具体的人来操作的,所以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从陈果仁到海野雅威,几十年过去了,对亚裔的仇恨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甚至有恶化的趋势。华人在美国的未来,并不让人乐观。

博客的作用

晚上我洗完澡出来,发现宝宝不在房间,跑去厨房一看, 发现宝宝在忙着做奶酪蛋糕。她见我来了,招呼着我帮帮忙,给她称225克鲜牛奶。我称好后递给她,只见她毫不犹豫地将牛奶倒入了包含奶酪鸡蛋等配料的糊状混合物中,然后手拿着碗停在半空中,问:“你给我的是鲜奶油?”

我说:“是鲜牛奶。”

她抓狂了:“我要的是鲜奶油!!!”

我说:“你刚要我称的是鲜牛奶。”

她的情绪已至疯癫:“你称的时候不会想一想吗???倒了牛奶进去还怎么搞???”

我说:“我又不知道做奶酪蛋糕要什么。你让我称什么我还不就称什么。”

宝宝二话不说,将已几近完成的糊状物往水槽一倒,怒吼:“你来收拾!”

作为一个成熟稳重包容大度的男人,虽然我蒙受了冤屈,但我还是默默地把烂摊子收拾完了。

作为一个成熟稳重包容大度的男人,我也能理解宝宝的心情。记得有一次我做麻婆豆腐,辛勤劳动半天终于弄好了,正准备大快朵颐,尝一筷子发现豆腐已经变酸了,只能倒掉。那种泄气的滋味,非经历过不能体会。

如今微博和短视频如火如荼,而博客式微。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可以考虑。第一,搞一个博客,特别是有原创内容产出的博客是需要一定门槛的;第二,博客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很难达到充分;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搞博客很难赚钱。所以,当其他的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出现之后,人们便蜂拥着逃离了博客。

那博客还有用吗?有!它可以用来发泄。

啊!!!!!!!!!!!!!!!!!

十七个感叹号。爽了。

对于美食的追求

今天晚上宝宝做吐司面包给我们当晚餐,由于下午准备得晚了点,发面不够充分,面包的中间有一小块不够膨松,但是也足够好吃了。我心念一动,想写写美食的故事。

我是个对吃没有追求的人。这样说并不表示我不喜欢美食,而是说在没有美食的情况下我可以很淡定。宝宝刚来美国时,发现我的厨房里只有盐和酱油,没有任何其他调料,她不能理解我是怎么活下来的。

我也不能理解她的惊讶。实际上,只有盐是必需品,酱油不过是水里面多了一些氨基酸,炒菜有没有酱油也问题不大,我买了酱油说明我还是很注重生活质量的。——我有充分的理由这样说,当时在我隔壁住着一个香港人,每天用一口大锅做清水煮青菜,连酱油都用不上。

可能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太一样,宝宝来美国的第二天就拉着我去超市买回来一堆瓶瓶罐罐,我的饮食从此丰富起来。

早在我们住在长岛的时候,宝宝就开始做包子和馒头,但是面总是发不好,蒸出来的包子馒头都是瘪的,做一次失败一次,大概做了三四次之后,这一尝试就告一段落。

一转眼几年过去了,我们从长岛来到了康州,还经历着这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瘟疫。在疫情爆发初期,宝宝的内心就开始蠢蠢欲动,她又开始做包子。

这一次她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方子,从中选择了一个看上去最成熟靠谱的,并且一举成功。蒸出来的包子圆润饱满,如女人的乳房,又如婴儿的屁股。

宝宝说,做很多事情都需要“开窍”。做好包子之后,她又成功地做了馒头,此后宝宝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挑战各种面食甜点。新冠病毒肆虐的这几个月里,我们不仅经常性地吃上了可口的包子馒头,还有生日蛋糕、杯子蛋糕、乳酪蛋糕、戚风蛋糕以及各式各样的面包和饼干,甚至还有冰淇淋和蛋挞。

在宝宝长期的熏陶下,我也开始研究美食并有了不少拿手菜,比如煎猪扒、炒牛肉和烤羊排。(为什么都和肉有关?)久而久之,我们之间还形成了一种默契:对于对方学会了的美食,自己就不再学了。每一种美食,只保证一个人会做。

宝宝曾跟我说,选择了一个人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几年下来,我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我有时候想,如果出于某种缘故宝宝暂时不在我的身边,我的生活方式会是怎样?答案是:我目前的生活方式由于宝宝的存在而存在,没有她我会回归只有盐和酱油当调料的日子。

所以,到底是对美食的追求,还是对美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