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六十八年心路:1945-2012》

杨振宁. 六十八年心路:1945-2012. 翻译 杨建邺和杨建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六十八年心路:1945-2012》是一本摘录集,内容来源于杨振宁的两本论文选集。在这两本论文选集中,杨振宁在每篇论文后面都写了一个评论,此书是这些评论的集合。这些论文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呈现,杨振宁的评论也是以时间为线索,从西南联大求学开始,到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再至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石溪大学做研究,一直写到如今在清华园的生活。某种意义上讲,此书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太正式的自传。

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用来叙述杨振宁的物理思想,对于外行人来说这些公式,记号和表达并不友好,有些地方我便直接略过了。因此此书虽然200多页,读下来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奇怪的是,读完此书我心中有很多感想,却又不知如何表达出来。

书中的一些内容对我来说并无新意。其中也略微提到了他和李政道的恩怨,和翁帆的婚姻等等,然而我对这些八卦都没有兴趣,这些都不重要。对于文章署名的排列和对文章的贡献之争论是科研界经久不衰的话题,所以今人发明了“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共同通讯作者”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争论。而老夫少妻则是一个并不鲜见的现象,没有必要因为落在杨振宁身上就喋喋不休。杨振宁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所以还是关注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好了。

在我看来,杨振宁的存在其实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的自信心。以我对物理学的粗浅了解,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并非其最出色的工作,换句话说,杨振宁的多项物理学成果都达到了诺贝尔奖的水平,这些成果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

这个意义可能并不仅限于物理学。众所周知,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和不求上进,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完美地错过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教科书中几乎所有的科学进展都是由西方人提出并发展的(也有少部分日本人)。以前上有机化学课,众多的人名反应中中国人仅出现一次,还仅是对一种新反应的改进——将羰基还原为亚甲基的黄鸣龙改进法。后来到了美国,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翻了翻他们的教科书,发现根本就没提这个改进。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很多智商研究表明东亚人的平均智商居世界之首,西方人其次,但中国人并没有表现出与之相应的能力。有一种说法是中国人的智商分布较小,意思是中国人虽然智商高但智商分布比较均匀,而西方人中会有更多极端蠢的和极端聪明的。我并不相信这一说法,一是我并未发现有科学研究支持这一观点;二是从常理来看,没有理由各人种的智商不是相同分布的。

曾经一段时间另一种说法甚嚣尘上,说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不行。杨振宁则证明了中国人的科学智慧可以达到世界顶级。这一点很重要。这有点类似于原子弹的故事。人们常说,制造原子弹的关键并不在于了解其具体的方法,而是知道原子弹是可以被制造出来的。信心的力量,怎么夸大都不为过。

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在书中杨振宁的一小段回忆中可见一斑。杨振宁写到:“μ衰变和μ俘获的研究在12月中旬假期开始时完成,罗森布鲁斯和我乘长途公共汽车去纽约市。我对这次旅行记忆很深,首先,因为下雪我们在匹兹堡耽搁了好几个小时,其次,我在车上看报纸,得知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已经包围了北京和天津。”——这里记载的是1948年的事情。1948年美国人的生活悠闲惬意,而我们在打内战。

即便是到了现在,中国和平发展了几十年,追了几十年,在小部分科学领域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整体上与西方的差距仍然十分显著。杨振宁给中国科学家们树立了一个标杆,指引着大家继续努力。

在谈到物理学的前景时,杨振宁并不是很乐观,他在书中指出:“由于人类面临大量的问题,21世纪物理学很可能被各种应用问题主导。这些当然非常非常重要,但是与20世纪的主旋律相比较,它将缺乏诗意和哲学的品质。”21世纪前20年的物理学发展似乎印证了这一猜测。然而,这终归是后世物理学家们所要面临的挑战了,杨振宁已经愉快地完成了他的物理学使命。

杨振宁于1999年从石溪大学退休,我2007年加入石溪大学,中间并没有交集,但在校期间有一次杨振宁返回石溪大学做了一个科普报告。报告厅人山人海,我只能站在门口听完。人们或许并不是想从一次演讲中获得多少物理学知识,而只是想一窥大师的风采。我很幸运。

而拥有杨振宁,则是中国的幸运。

植物园

端午节,天气晴朗。

臭儿现在每天下午要睡一觉,今天一觉睡到4点半,正好我工作也忙完了,虽然时间有点晚,为了不辜负这大好时光,我们还是决定出去走走。

今天去的地方是Connecticut College Arboretum,康涅狄格学院的植物园,位于New London。康涅狄格学院是一所私立大学,学校规模应该不大,了解的人也不多。若不是为了寻找散步的地方,我也不会意识到附近居然有这么一所大学。由于疫情的缘故,校园仍处于关闭状态,但是校园旁边的植物园却已对外开放。

我大概属于植物盲,花花草草认不了几个。宝宝很喜欢拈花惹草,对于很多花草她都能叫上名来。相比于去野外踏青,在植物园闲逛的好处是所有植物旁边都有一个小牌子的简要介绍。一圈下来,似乎也学到了点新的东西。在植物园中宝宝很惊喜地发现了几棵玉兰树,她说玉兰树在老家随处可见,在美国却很稀少。我们看到的时候,每棵树上才开了一两朵花,大部分还是花骨朵。这似乎在暗示我们过段时间应再来一次。

进入植物园,走过一小段碎石子路,有一个小池塘出现在眼前。池塘里有很多睡莲,花也才开了两三朵。有青蛙趴在水中休息,安安静静地晒太阳,见我们来了也不躲。水应该不会太深,在池塘中央有石头浮出水面,宝宝臭看到了跟我说:那里有一个小岛!我们绕过池塘,发现了一座浮桥。浮桥主体用塑料块拼成,走上去摇摇晃晃。宝宝臭这时很矛盾,又想走在浮桥上玩,又害怕脚下的晃荡,一直要牵着手。更令她紧张的是周围还有很多蜻蜓飞来飞去,宝宝臭连声尖叫:大虫子大虫子!

植物园旁边连着一座山,绕着池塘走的时候,不断看到有小路通往山上。考虑到时间已晚,这些山路就只能留到下次再来探索了。

回来的路上经过一块空地,正好歇息片刻。宝宝臭这时精神来了,要我陪她玩游戏。玩了一会儿抓人游戏之后,我们又开始玩植物大战僵尸,我当僵尸她当植物。她最害怕的是报纸僵尸。报纸僵尸被打了之后速度会突然加快,屡屡让她紧张。我依次当了报纸僵尸、杆子僵尸、铲子僵尸、橄榄球僵尸、挖土僵尸、桶子僵尸、大僵尸、僵尸宝宝,在我把所有品种的僵尸模仿了一遍之后,宝宝臭虽意犹未尽,也已经跑不动了。

宝宝臭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用尽力气去玩耍。到家之后,她居然鞋子都没脱就趴在地上睡着了!

包粽子

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华人协会会发一串粽子。今年所有的活动都已取消,粽子自然也没有了。在美国生活,自力更生是第一要务。我们买了粽叶和糯米,决定自己动手包粽子。

小时候的粽子都是纯糯米包好然后蘸白糖吃,如今物产丰富,糯米里一般还包点别的东西。美国有很多福建人,我们也有一些福建朋友,他们会在粽子里包红豆,红枣,还有海鲜如干虾米之类的,不过这些不合我们芙兰人口味。宝宝无肉不欢,要在粽子里包肉。

我们又买了五花肉和咸蛋黄,所有配料便齐全了。最后还差一样:棉线。我仔细回想了半天,认为家里应该是有棉线的。很多年前我读书的时候,和李健同住,他要我跟他一起包粽子,于是我买了棉线,后来包粽子的想法不了了之,而棉线却留了下来。虽然搬了几次家,我坚信棉线一定还静悄悄地躺在某处。

在全家人期待的目光中,我从一个十分隐秘的地方找出了棉线。

于是大家便开始行动起来。先把粽叶煮一下,泡水备用。糯米也泡水备用。再将五花肉切小块,放调料腌好。咸蛋黄一个有点大,将其切成两半,每个粽子里放上半个就好。具体的包粽子我就不参与了,原因也很奇葩——我是汗手,我手上的汗从来没有干过。如果食物的制备过程中需要手和食物亲密接触,我就只能退避三舍。做馒头包子时需要和面,只要我想试试,宝宝的脸上就是大写的嫌弃。不过我常暗戳戳地想,其实把手洗干净也就好了,宝宝之所以不让我做这些,大概也是心疼我,体谅我,照顾我,宠爱我……

宝宝以前没有包过粽子,绳子总是缠不好粽叶,松松垮垮的,总有糯米漏出来。后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使劲在粽子上一圈一圈地捆绑棉线。我跟宝宝说,没事,使劲缠,他人有车厘子自由,而我们已实现了绳子自由。

粽子包好之后要煮三四个小时,使其内部的肉块变得酥软可口。当打开锅盖,粽叶的清香扑面而来,我们全家一拥而上。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粽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