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159斤

今天家人量了下体重,大家都长了点,我也跟着长了点,达到159斤,个人新纪录。

看到这个数我也不是很惊讶。由于疫情的影响,这几个月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好吃好喝,对于我这种易胖体质,不长肉倒是让人奇怪。不过宝宝早就放了话,要是我超过160斤就把我休了。我决定从今天开始不吃宵夜。

其实我成年之后很长时间体重一直维持在120多斤,后来谈恋爱的时候去宝宝家蹭吃一个月,体重飙升10斤。再后来又经历了生娃带娃,体重就变成现在这样了。宝宝对我把体重失控的起始归于去她家吃饭很不满,再怎么说我那10斤肉也是自己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又没有人逼我。然而我有不同看法。我常说,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在农村里,大家最看重一个男性的什么方面?——不,不是性能力,而是劳动力。而我为了在未来的岳父母面前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劳力,那就只能多吃了。只吃一碗饭岳父母会悄悄叹息;吃两碗饭岳父母会点点头;吃三碗饭他们就会喜上眉梢——家里的农活有着落了!所以你看,我长胖完全只是为了追女朋友。

任凭我诸多无懈可击的理由,宝宝还是坚持说,你少给我来这一套,你要是超过160斤我就把你休了!

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减肥。不知为何,我一直对减肥成功抱有无比的信心。我想,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他/她还能干嘛?不过如今病毒肆虐,健身房都关门了,出去跑步也不安心,所以近期(近三个月)的目标是保持体重,不能再增重了;中远期目标则是努力锻炼身体,把体重控制在130-140斤。

等娃们大一点了,我就带着大家伙儿一起去跑步。生活美滋滋。

《她们》

阎连科. 她们.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0.

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想说一下为什么会选择读这本阎连科的《她们》。

大学的时候,我就尝试着读一读当代文学。身在理科系,跟周围的人没有什么关于“文学”的交流,我就自己找,后来觉得茅盾文学奖应该是不错的,拿几本获奖作品过来先看看。首先找到的是《平凡的世界》,无它,名气太响亮了。读完我的脑子里就萦绕着一个问题:这个小说它好在哪里?不久之后在《科幻世界》任主编的阿来其作品《尘埃落定》也获茅盾文学奖,《科幻世界》在某期杂志上以巨大的版面介绍这一喜讯。我想,要不再买来看看?看完之后又一个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回旋:这写的什么玩意儿?

后来又断断续续看了些,除了阿城的《棋王》和钱钟书的《围城》给了我惊喜,其他基本上都读不下去,之后就对当代作家的当代文学免疫了。无论吹得多么天花乱坠,还是没兴趣。具体地说,散文可能还能看一看,小说我就再也不上那个当了。现实如此光怪陆离,想看小说直接去各大新闻网站的社会版面逛一逛,绝对比看当代小说刺激。

阎连科也是以写当代小说出身,他的小说我都没有兴趣。但既然诸多荣誉加身,看看他写的散文倒也不错。他的这本《她们》以及之前出版的《我与父辈》,分别叙述了他所在农村的女性和父辈的生活。

阎连科生于1958年,他的父母辈相当于是我的上两代人。虽然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有过交集,但对他们年轻时的生活知之甚少。从阎连科的回忆中,或许我能管中窥豹。

《她们》写了很多女性,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讲述了自家的女性,包括姐姐姑姑婶婶以及母亲等;后一部分则写了家乡的几个女性的故事。这后一部分写得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像小说,也了无新意,可说是本书的败笔,不知为何要收录进来。写自家的女性,作者有更多的素材,也投入了更多的感情。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他和二姐一起去八十里外的煤矿去拉煤,两个年轻人在夜色中拉着五百斤的煤往家赶,走不动了绝望之际终于等来了接他们回家的哥哥。也许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缘故,让我觉得一大家子的感觉真好。

在这本书里,作者很坦然地剖析了自己,如去部队之后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悔婚。这点我倒是认为无可厚非,毕竟当时只是说了个亲,没有结婚。为了能够进入城市,为了更好的未来,谁愿意早早地被束缚起来呢?但读完此书,我感到作者有些更大的问题,或许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还是他和二姐的事。当年,他和二姐同时由初中升高中。父亲跟他们说:“家里的情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所以他和二姐只有一人可继续读书。作者那时贪玩,分数没有姐姐的高。从旁人来看,如果完全按照公平起见,应该是他二姐去读高中的。然而二姐从午后踌躇到半夜,最后告诉作者她不去念高中了。

于是作者去上了高中,其后也只读了一年便肆业打工,但如果没有这一年的高中经历,作者后来也不能假装高中毕业而去从军入伍,整个命运或许也就不同了。

令人奇怪的是,作者多年之后回忆起来,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二姐当时的心理活动,而对自己的想法不置一字,这不合常理。难道我们不是应该对自己当时的想法与纠结记得更加清楚吗?这与写作方式无关。就在这本书里描述拉煤的时候,作者写到:“拉煤是一种庄严和仪式,能去拉煤就证明我和二姐真的长大了,可以做劳动力们才能做的事情了。烧煤的事情不用父亲用哮喘的喉咙顶着寒冷和北风,病牛一样往家的方向拼死喘息了;也不用欠情求人、起早贪黑帮助我家拉煤了。”可见对于每一件事,作者其实是有很多想法的,而且记得很清晰。然而在上高中这一件事情上,作者对自己的想法惜字如金。唯一描述自己的状态是“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般,把一段命运暂时搁在脑后,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样。也就睡了。”从这只言片语之中,给我的感觉反倒是作者胸有成竹,仿佛这个机会一定会降临在自己身上。

在十年前的《我与父辈》一书中作者便记叙了这一段经历,在十年后出版的《她们》一书中又一次原封不动地引用了这一大段。这是两书唯一的共同部分,想必作者对这段经历十分珍重。然而我觉得不妥,作者显然是在回避。显而易见,作者是整个家族的既得利益者。当然作者在发达之后也尽可能地为家族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试图找关系帮大姐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可是,如果作者年轻的时候没有反思,为何不在如今上了年纪荣华富贵皆有了之后问一问:自己内心有没有歉意?如果当年这个机会给了别人,会不会不一样?

在《她们》里,作者没有提及。但是在《我与父辈》里写二姐时,作者倒是写过这么一段:“……我给我的孩子说起这些,他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虽是正宗的社会主义,可中国乡村的孩子,却是普遍贫穷饥饿,衣无温暖,食无饱饭,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留下的一份被时代早已忘记的社会歉疚,今天我们记述下来,也就是记记忆忆而已。”

所以说,在作者眼里,这是时代的错误,不是我的错误,我没有错。

无独有偶,作者退伍之后有提干的机会,又遇到了需要抉择的时候。作者写到:“我是那天黄昏到的家,当向全家说了部队还让我回去提干后,一家人都不再为我的归来喜悦了。不光是战争,还有父亲的身体日渐之衰弱,哥哥在外工作,大姐、二姐都已嫁人,家里急需我回来劳作种地,照顾父母。”此时,作者又完全回避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继续写到:“家人饭后沉默着,为到底我返不返军营去提干,犹豫、纠结和矛盾。从黄昏一直延续到半夜,直到深夜十二点,哥哥半夜下班,从县城沿着一条小路在水边摸黑骑车走了三十里,赶到家里告诉父母说,连科爱写作,他回到家里这爱好连一点用处都没有,就是县文化馆里需要这样的人,我们又有什么关系能让他进入文化馆?‘让他走吧,家里多大的困难都有我。’哥哥的话最终把一家人的纠结开解了。”

看到没有?作者人生中重大的决定,都是由他人之口做出的。而这些决定,都是利于自己的。

作者书中也提到:“懦弱是我的人生之痼疾,它终生都如鼻子眼样陪伴着我。”然“懦弱”的意思是软弱无能,而我并不觉得作者懦弱,他只是很狡诈,换作时髦一点的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不丢人,而且时过境迁,也很难说作者对他人造成了多么严重的伤害,我遗憾的是作者活了一辈子,到老了仍然在逃避,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那又何必写这样一本书呢?

不过我得承认,《她们》这本书也有其可取之处。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其可以流畅地记下那个年代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人们可以窥见当时的人生百态。

在书的尾声部分,作者写了写他和孙女之间的一些互动,大概是觉得孙女也算是家中女性一员,用来作为本书的结尾再好不过。不过这些文字读来十分诡异,如:

“两岁半的那一年,我俩在紫竹园的竹林里边捉迷藏,累了躺在山上树下的两条石凳上,望着天空和北京城,她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对我道:‘爷爷——咱俩结婚吧。结了婚你先别老,我也别长大,咱们就住在紫竹园里不回家,饿了吃烤肠,渴了吃盒冰激凌,你说这日子多美多好哇。’毫无疑问这种想法是人类最难如愿的理想了,是真正真正的谎言乌托邦。可我还是朝她以承诺的信用点了头。”

“在一如往日、又时时异新的季节里,我们还是不断地牵着拉着手,到紫竹园里去,不断在竹林、树林、湖面的船上和游乐场的边上讨论世界、物事和我俩结婚的事。因为年月和时间,让她懂了世界、物事和条件,于是她就总是说:‘想和我结婚你给我买两盒冰激凌、两根烤肠吃。’买了她就答应结婚的事。不买她就嘟着小嘴儿,毅然地别我独自朝着前边的哪儿走。如果这时我折中给她只买一盒或一个,她会很严肃地威胁说:‘结了婚,我还会和你离婚的!’”

在这篇短小的散文里,还有多次类似提到结婚的桥段。我毫不怀疑作者的善意,我也毫不怀疑这样的儿童教育是有问题的,我更毫不怀疑作者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认清自己的问题十分困难,特别是老年人。一是年事已高思维容易僵化;二是在德高望重之后,周围一圈拍马屁的。

上一代人有上一代人的局限,而我们这一代人又会不会做得更好呢?

王靖结婚了

我的老朋友王靖于今天在朋友圈郑重宣布:他结婚了。

看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里升起一股暖意。这股暖意顺着我的脊柱往上升,往上升,往上升,一直冲到了脑壳顶。

王靖是我的大学同学。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友情是何时开始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我们最开始的交流应该是通过“星际争霸”这款游戏。那时我们分住相邻的两间宿舍,但是阳台是连通的,串门极为方便。每次他玩游戏的时候,我就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有两个场景我印象深刻,一是常常游戏一开始,他就大叫“失败了!失败了!”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分农民采矿失败;二是他玩游戏不死不休。这么说并不表示他喜欢没日没夜地玩游戏,而是在星际争霸里,游戏确认失败的条件是所有建筑全灭。记得有一次他选人族,电脑是虫族,不一会儿他的防御就被电脑的速出小狗刨了。在一般人看来,这时候就应该直接退出游戏再来一把。但王靖不是这样的,他会选择把基地飘到海上负隅顽抗。不一会儿,就看见几只飞龙飞过来,吭哧吭哧地打基地。王靖则会直勾勾地盯着屏幕,直到基地被打爆。你说这样的人,他是傻还是酷?

跟随着王靖这只菜鸟,我的星际争霸也永远停留在了菜鸟水平。

王靖为人和善,但又极具个性。那时候他宿舍有人谈恋爱,经常电话打到很晚,他为此十分困扰。有一天,我正躺在床上休息,只见他径直跑到我的宿舍,爬上了我的床。要知道我那只是一张单人床,如何挤得下两个男人。两人睡了一会儿之后,他又默默地翻下床,径直走了。纳尼?你玷污了我的清白之身就这么一言不发地走了?

我时常觉得,王靖和我的交流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默契。我们有很多共同爱好。我们都喜欢周星驰,王靖模仿起周星驰来惟妙惟肖。后来周星驰的电影《功夫》放映的时候,王靖和我已不在一处,但我们还是通过电子邮件交换感悟。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简单感悟,而是800字以上的散文形式的感悟,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回诉说。我想,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理想主义者。

不过在理想主义这条路上,王靖比我走得更远。早期的时候,我们都喜欢韩寒,我们会买韩寒的书赠予对方。后来韩寒的代笔事件爆出来之后,我认为韩寒不靠谱,他的文字都是其父韩仁均代笔的。但王靖坚定地站在了韩寒一边。代笔这个事情,真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毕竟韩寒和韩仁均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信与不信,全存乎内心。

我们另外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都喜欢美女。我们给班上的漂亮姑娘取各种各样的外号,平时聊天时只用外号,旁人完全不知道我们说了什么,我们也乐在其中。

王靖是很多女星的粉丝,如王心凌,蔡依林,刘亦菲等等。他觉得追星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功夫,那就失去了追星的意义,正确的态度是从明星的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他下载了“王心凌的舞步教学”,并邀请我一起看,一起学。他还下载了刘亦菲和粉丝在巴厘岛过生日时的影像,假想自己和刘亦菲一起庆祝生日。后来,他又开始关注网红,给我发一些奇奇怪怪的网红的照片。

我们常常会相互交流社会上的各种热点问题。电视剧《蜗居》热播的时候,我写了篇观后感,并给剧里的人物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排了个序。王靖不久后也写了篇文章,题目叫做“大人、老人其实没几个上道的”。(看这题目,啧啧。)文中观点与我类似,不过他花了更多的笔墨在小贝身上。王靖写到:“小贝是《蜗居》中,最无辜的角色,他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唯一的错误只是太普通。当一个人的平凡成为爱情障碍时,这个城市是悲剧的。小贝这个角色仍然是温柔的孩子气的好男孩,一点点平凡,一点点单纯,爱一个女孩子就永远把她放在自己的手心,那双无辜的大眼睛,总是带着小狗一样单纯的表情,和自己的灰姑娘,做着甜蜜的童话梦。”

大概在化学系呆了一年之后,王靖就转到软件学院去了,我常说他是修电脑和配电脑的。去珠江路买电脑配件之前,我会请教他。而他也会常常介绍一些好的软件给我,如率先实现整句输入的“智能狂拼”,伴随了我很多年。

王靖毕业之后回到故乡镇江,并邀请我和虚哥去玩。对于镇江我只知道金山寺,但王靖说金山寺不好玩,硬是带我们去了焦山寺,十分霸道总裁。

有时候,王靖也会回学校找我玩。有一次周末他上午过来,还不到午饭时间,就说:“要不看会电影吧。”

我告诉他:“你来之前我正在看电影,你接着看吧。”

王靖拿起鼠标,点开任务栏上的视频播放器,只见屏幕上出现一只肥硕的屁股在一根矗立的阴茎上上下起伏,很黄很暴力,吓得他赶紧把电脑关了。

色情电影的刺激性可能大了点,王靖毕竟是一个闷骚的男人,所以也不难想象他会喜欢电影《青春梦工场》了。

王靖回到故乡后遇到了原生家庭的问题,即和父母之间有一些不容易调和的矛盾。有时候他从家里冲出来,无处可去,我的怀抱就是他温暖的港湾。记得有一次他从镇江跑到南京,找到我和虚哥,叫我们陪他去买春,喔,不对,是买衣服。

对于他和父母的矛盾,我无从过问。这正是这类问题的难点。当人们身处其中时,没有人可以拯救你,除了你自己。不过当我此时听到王靖结婚的消息时,我想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生家庭的问题。

在我来美国之后,我们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少了。我偶尔碰到感情问题,王靖便会在qq上使劲安慰我。我做人比较淡漠,不搞每年一次的问候。短信时代,我从来不发拜年短信。qq以及朋友圈时代,我也不发消息。如果人们能够在物理上靠近,那么大家欢聚一堂;如果不能,那就随它去了。真正的友情和亲情并不会因为疏于联系而黯淡。

我们最近的一次见面是在2013年。当时我回国一个月,带着在上海工作的女朋友去南京和王靖还有虚哥屌哥一起吃了个饭。一眨眼7年过去了,不知道还要再过多久我们才能再次相聚。我只能在遥远的地方祝福王靖和他的妻子,新婚快乐,永结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