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读书

《相信》

蔡磊. 相信. 中信出版社, 2023.

蔡磊原是京东集团的副总裁,2019年被确诊为渐冻症患者,生命进入倒计时,本书以自传的方式记载了他从发病到肢体逐渐僵化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为抗击病魔而做出的努力。

渐冻症医学上叫做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之后全身肌肉会逐渐萎缩无力,患者最后一般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我最早了解这个病,是高中的时候看霍金的故事,后来大学时看日剧《一公升的眼泪》,主人公得了脊髓小脑萎缩症,其症状和渐冻症很像。渐冻症目前无药可治。虽然世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罕见病,但渐冻症的特殊性在于发病的过程太摧残人,它相当于把机体的力量在几年之内缓慢抽走,而医学上却束手无策。

面对绝症,常人所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接受事实,但是蔡磊不一样,他有资源,有财富,有人脉,他决定攻克绝症,或者精确一点说,为攻克绝症添一把力。他联系医院,联系科学家,联系病友,成立组织,筹款,直播带货,倾尽全力只为推动药物研发。

这本是一个简单而励志的故事,我读完书,却感觉到有些复杂。从书中的文字层面来看,我理解蔡磊,但往深层了想,我似乎又不理解他的行为。讨论药物研发,我们需要知道的事实是,一个新药的研发过程平均需要十年和十亿美元。这还是过时了的数据,现在一个新药的研发可能需要十几亿甚至更多的资金。当然,这是美国的数据,中国的人力物力会便宜一些,所以才会有很多设在中国的药物研发外包公司,但无论如何,以个人的力量去挑战新药研发,甚至都谈不上杯水车薪。不过,人在面对绝境的时候常常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所以蔡磊倾尽全力去搞药物研发是可以理解的。

我不能理解的地方在于,虽是绝症,但这毕竟是个人的事情,往大了一点说,是他的家庭和病友们需要面对的事情。旁人可以帮忙,但不能要求他们感同身受,这里有一个边界的问题,好比蔡磊自己可以每天工作十几二十小时,但不能要求他的同事或者下属也这样干。蔡磊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奋斗到京东副总裁的地位,骨子里认同拼命三郎的做法。书中写到,他在业内一直以“玩命”著称,开发电子发票项目时,曾“几天几夜没合眼,带领团队花45天的时间完成了竞争对手10个月干的活儿。进公司头三四年,晚上10点后下班是常态,到家后继续工作到凌晨;早上8点多再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办公室,连周六日也经常如此。”在加入京东之前,他先在三星工作过,接受的理念是“员工不加班,公司必然死亡”,后又加入万科,“半夜离开办公室是常态,周末、晚上都用来研究房地产行业”。

蔡磊以一种骄傲的口吻来叙述这些经历,我读着却毛骨悚然。可以说,中国的社会风气就是被这种人带坏了,但他们却不自知。不过,资本家喜欢这种人,这本书吸引了一大票资本家为其作序,并非偶然。资本家可能会为了蔡磊的拼搏精神而感动,但究其本质,资本家喜欢这样的人。

且不说拼搏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资本家的利益,还是自身的发展,拼搏本身是值得赞赏的,但要把握好边界。蔡磊的问题是,他希望周围的人和他一样拼搏,这是没有道理的。他的科研助理因看不到工作的前景,提出辞职,他不能理解。他觉得团队里的科研人员“到点儿上班,到点儿下班”是不对的,他甚至用了一个词“放飞自我”来形容团队成员。准点上下班怎么就成了“放飞自我”了?别人没有自己的生活吗?他的夫人,本在医疗行业,后来听从内心的喜好转行到了审计行业,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但是他劝他夫人放下现有的事业,全职加入到他的事业中来。他也承认:“这是个让她很痛苦的决定。”

对了,他的夫人叫做段睿,我在网上查到的。在整本书中,他多次提到夫人,但从未介绍过夫人的名字。

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矛盾的心理,蔡磊所做的事业对渐冻症药物研发有促进作用,对于社会是有益的,但是我又并不欣赏他的很多行为。我曾想,是不是有这么一种可能,作为一个健康人,我没法完全做到换位思考?很快我又否定了这一想法,这应该就是对待生活的两种不同态度。当我看到他和夫人直播带货,由于肌肉萎缩,他呆呆地坐在椅子上,几乎不怎么动,而他的夫人则在旁边不停地给观众介绍产品,我感到辛酸,我觉得没有必要如此。如果有可能的话,不妨远离大众的喧嚣,多给家庭一些温暖,这也是一种大爱。

《在工作中,看到中国》

网易人间 编. 在工作中,看到中国.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最近在找工作,闲暇时间找了些关于工作的书来看,其中就有这本《在工作中,看到中国》。这本书是一部网文合集,内容来自于“网易人间 • 寻业中国”的征文稿件。顾名思义,这些征文主要是写关于中国人工作和事业的故事,由于每个故事篇幅不长,读起来也比较轻松。

整本书包括二十来个的故事,其中提到的大约一半的工作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如开店的、做销售的、种菜的等等;还有一半是日常生活中不常遇到的职业,如修风车的、搞杂技的、出海的等等。大概是经过了网易编辑的挑选和整理,故事都很流畅,唯一的问题是,有些故事中的文字太过于文学化,甚至有些浮夸,超过了正常的文学性加工,我在某一瞬间会产生疑惑:这写的到底是真实的故事还是小说?

不过,瑕不掩瑜,大多数故事都值得一读。

从所有这些故事中,我读出了一个共性——变化。一份职业,无论你喜欢与否,都干不长久,这是今天绝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搞澳洲房产中介的,前些年赚了些钱,但随着政策的变化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中介公司直接倒闭。搞电视购物的,在直播时代面前毫无还手之力。类似的还有开实体店的,在淘宝等网站的冲击下,每况愈下。并非个人不努力,而是时代滚滚向前。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以及上一代中国人的职业生涯都不太稳定,在我记忆中,父母工作变动了很多次,后来直接下岗,无奈之下自己做起了小生意,直至退休。退休也不是法定意义上的退休,而是他们身体不好,干不动了。我们这一代,换工作更是家常便饭。如果要说稳定的工作,可能上一代的美国人相对会稳定一些,我的博士生导师现在70多岁,他从毕业之后就一直呆在高校里。我上一份工作的上级,现在也60多岁了,虽然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几次公司的兼并重组,但终究在他的工作岗位上一直干到了现在。当然,样本数比较小,说明不了问题,在中国肯定也有很多稳定而不愁将来的工作。其实这本书的故事容易造成“幸存者偏差”——那些具有稳定工作的中国人大概率也没啥关于工作的故事可讲,所以也不会给这个栏目投稿,导致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们会误以为所有人的工作都是风雨飘摇。

无论如何,时代确实发展得很快,现在大学里的热门专业,可能十年甚至是五年之后就不那么热门了,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职业发展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但是大多数人其实就想要一个安逸和稳定,所以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去报考公务员,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些不具备稳定工作条件的人,倒也不必悲观,天无绝人之路,这从本书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即便公司倒闭了,甚至行业消失了,只要有手有脚肯干,终能继续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是工作的意义,很多故事都谈到了这一点,原因很简单,从事一份工作,薪水很重要,工作的意义也很重要。如果找不到一份工作的意义,也很难长久地坚持做下去。这个话题在本书最后一个故事《找不到职场意义的35岁高管》中谈论得比较多。故事里,大卫是外企的一个高管,因厌烦了人事斗争而辞职,后加入一个民企,本想着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入职后却发现整天不干正事,大多数时间花在了和业务无关的应酬上。企业不重视业务能力,而生存的关键是“建立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会接受并融入这些文化和规则”,这让他“倍感荒唐和虚幻”。于是入职5个月之后,他又辞职了。这一次他加入了一个创业型企业,却因无法忍受没有意义的“996”以及“完全混淆生活和工作界限的全天候待命状态”而再次辞职。兜兜转转了一圈,一转眼已经40岁,事业却丢失了方向。

“变化”和“工作的意义”是我读完本书的两点体会。大多数人厌恶变化,不愿主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但变化所带来的不仅是不舒适,变化也常常蕴含着机遇。对于工作的变动,不妨以平常心来看待之。本书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年轻人和中年人,未来还有很长,还有很多机会,祝福他们,也祝福我自己,希望都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找到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江才健. 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2.

这本书2020年刚在台湾出版时我便留意过,由于其是繁体竖排版,我尝试阅读了样本之后就放弃了,现在两年过去,大陆终于出了简体横排版。

读这本《杨振宁传:规范与对称之美》(以下简称“江版”)自然会与杨建邺所著《杨振宁传》(以下简称“杨版”)作对比。两本书读完之后,我一个不太准确但直观上的简单感受是,杨版是硬科幻而江版是软科幻,当然传记并非虚构小说,此处不过是借用科幻领域中的两个名词来说明两本书的区别。作者杨建邺是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老师,杨版的文字显得十分“冷峻”,对杨振宁物理工作的起源和背景的介绍也更为具体,在书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尝试给大众解释杨振宁工作物理意义的努力。相比之下,江才健是一个科普新闻工作者,对物理的了解不如杨建邺深入,江版整体上显得儿女情长,对杨振宁的生活介绍得多一些。

另外一个较大的不同,在于杨版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章节,它把杨振宁的一生分为少年时期、西南联大时期、芝加哥大学时期、普利斯顿研究所时期、石溪大学时期以及清华大学时期等几个阶段,虽然发生在不同时期的事件会有穿插叙述,但整体上仍然是严格地按照时间的先后来记录。

而江版则更偏向于叙事性。书的前半部分大致就把杨振宁的物理成就介绍完了,后半部分用了多个章节探讨一些具体的事件以及杨振宁的一些特质。如关于杨振宁和李政道的争执,在杨版中是“普利斯顿研究所时期”这一章节的一小段故事,而江版则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试图介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相对来说更加详细和深入。

话说读完两本《杨振宁传》之后,我想着去找《李政道传》来看看,毕竟兼听则明。市面上的《李政道传》除了给中小学生的读物之外,正儿八经的似乎只有一本,是季羡林的儿子季承所作。读完几页样本之后我发现这本《李政道传》写作手法陈旧,写作风格主观,完全没有阅读的价值,这本书就不应该问世。不管两人在科学上的争论如何,至少就传记出版来说,李政道输得非常彻底。我不清楚传记写作的运作,不过如果一本传记的出版需要事先得到本人的首肯,那么《李政道传》的出版说明了李政道本人的品味之差。

关于江版和杨版的《杨振宁传》,其中一个巧合是,两本书不约而同地用了一个相同的章节标题——“有生应感国恩宏”,记录杨振宁的爱国之举。这七个字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1957年在日内瓦和杨振宁见面时送给杨振宁的,原话是“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江版记载,杨振宁在1997年曾评论说,今天的年轻人恐怕会觉得这两句话有一点封建味道,可是他认为,封建时代的思想虽然有许多是要不得的,但也有许多是有永久性价值的。

杨振宁大概率小瞧了今天的年轻人。

江版的初版发行时间为2002年,2020年修订版似乎也没有增加太多内容,缺少对于杨振宁晚年生活的描写。杨版对杨振宁晚年回归中国后的活动有丰富的描述,也详细地记载了杨振宁和第二任妻子翁帆的故事,相对更加完整。

杨版在记录杨振宁的生活轨迹时,对每个时期的中国历史都有丰富的描述,这些描述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杨振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生选择,相对来说,江版缺乏这种历史厚重感。仅就这一点来说,如果只读一本的话,我推荐杨版。若时间充裕,两本皆可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