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中文学习3

按照国内语文教材的进度,到小学三年级就要开始尝试着写日记了。宝宝臭现在是二年级,按照她的中文水平,再过一年达到这个要求可能有点奢望。写日记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有很多好处,但也要具备一定的积累才可以开始,要不然实在写不出来,产生畏难情绪,对语言的学习可能还会有反作用。

未雨绸缪,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我写。

粗略想了一下,我写日记至少有三个好处:

  1. 我写完日记宝宝臭必然会看,这样可以帮助她认字和学习句子。
  2. 所谓言传身教,教育不但要口头上告诉小孩子怎么做,最好还能以身示范,这样的教育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宝宝臭在学中文的时候会抱怨:“为什么我每天都要写中文你们却不要?”我如果开始写日记,这样的抱怨立马烟消云散。我将来要求她写日记,想必也更容易接受。
  3. 我和宝宝自从见证了娃们的成长之后,每每感叹时间流逝之快。看两个娃小时候的照片,更是觉得变化之大。虽然拍了一些照片和视频,但往事仍如白驹过隙。如果现在能够用笔把孩儿们的一些生活记录下来,待我们老了也可以怀念。另外,以孩子们的生活为主的日记和我的博客不同。博客稍显正式,一篇文章有明确的主题;而日记可以随性而写,记下各种点滴小事。

为了让小孩子对写日记产生兴趣,一本精美的日记本是必不可少的。我小时候用过一些漂亮的日记本,硬皮,里面全彩页,页面上印着各种图案,有的本子甚至还带锁。现在的我更追求返璞归真,觉得这些花里胡哨的装饰都没必要。我在网上找了找,入眼的只有读库出版的三套日记本《日课》、《日趣》、《日诵》。《日课》包含民国老课本的选页;《日趣》有丰子恺的漫画;《日诵》则是一些诗词和相关的蔡志忠漫画。如果宝宝臭年纪小一点不识字,我可能会选择《日趣》和《日诵》,现在这个时候,《日课》是最好不过了,不但能让她领略汉字之美,还能让她接触一些繁体字。

不过拿到这套日记本颇费了些周折。读库不能直接发货美国,各网购平台也没有货发美国,我只能找国内的爸妈帮忙。按照宝宝的建议,先寄到岳母那儿,再以邮政快递发过来。《日课》一套只需要100元,运到美国却要400元的运费,所以岳母在邮局犹豫了,觉得不值。我赶紧安抚,说这个书很重要,钱花得值。

现在这套日记本飘洋过海,躺在我的手上,我更觉得值了。这样的日记本,不但可以写日记,还能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读库主编张立宪十几年做一件事——出版《读库》,并且将这件事越做越好,这样的人做出来的东西值得信任。

从2022年1月1日开始,我就要重新拾起小时候的习惯,开始写日记。宝宝臭满怀期待。

象棋

宝宝臭在字典里学到一个词”chess“,旁边还有一幅象棋的画。在她大概搞清楚象棋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就追着吵着要学,但我觉得她年纪太小,长大一点再学也不迟,不想给她现在就买。宝宝倒是不乐意了,说国内的小朋友很多都是被家长逼着学,现在人家有学习的兴趣你居然不教她!

我仍然不为所动,推说家里现在没有象棋,没法教,再说我也不太会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倒是还熟一点。宝宝说:”不会不要紧,你先学,学完了再教她!“

宝宝臭也是一朵奇葩,见我不打算买,就花了星期天一整天的时间,在纸上画了一个棋盘,再用红色和黑色两种颜色的橡皮泥捏出了一副国际象棋的所有棋子,惟妙惟肖,摆在我的面前。

我彻底被这娘儿俩打败了,灰溜溜地坐到电脑前,开始学习国际象棋的规则。

宝宝臭在了解规则之后便开始与我厮杀,一只大菜鸟对阵一只小菜鸟,玩得不亦乐乎。不过半天下来我就感到吃不消了,因为一直是我在赢,而宝宝臭又是个不服输的个性,她要一直玩一直玩,一旦我不玩了,她就开始大哭。

就这样吵吵闹闹过了三四天,宝宝臭对于象棋的热情终于逐渐消退,她渐渐意识到现在想要赢我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只能从长计议。这副橡皮泥象棋,也被收到了一个小袋子里,偶尔成了臭儿的玩具。

《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

万维钢. 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1.

《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是万维钢的新书,不是很厚,一天就可以读下来。读得快的另一个原因是此书很多内容在作者的另一本书《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出现过。我其实不太理解为什么一本新书需要包含近一半已经出过书的内容,应该就是出版社或者作者想多赚点钱。

万维钢是一个物理学博士,最初在学习之余写了个博客,给网友普及一些科普知识,2014年出了一本书叫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在图书市场不景气的当时(其实现今也不景气,图书市场似乎就没有景气的时候),这本书在相当程度上算是火了。后来万维钢就不搞科研,专门撰文做科普,现在在“得到”小程序上主持一门“精英日课”。

我没有去看过“精英日课”,那需要付费阅读,而我对此并不感冒。客观地说,买书也是一种付费阅读,付了钱然后阅读,说的就是买书这件事。我对买书毫不吝啬,但不愿意花一分钱在网站上的付费阅读上面。原因很复杂,说起来可能要写一大段,为了不喧宾夺主,还是回到本书。

万维钢的写作手法,大概有三个过程:1. 阅读西方的非虚构作品;2. 精简其内容,将干货找出来;3. 使用读者乐于接受的文字翻译成中文。虽然只是一个“搬运工”,但万维钢所做的事情还是很有意义的。一是部分中国人欠缺理性思维,看万维钢的书可以补一补“智识”;二是大多数中国人不能直接阅读外文,或者可以阅读但速度很慢,理解也有偏差;三是很多西人作品虽有其价值,但水分很大,常常一个观点反复吟唱至一本书的厚度,读原著让人甚是烦躁,最好能将水分挤一挤。

不过问题在于,《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这本书,以及作者前面所出的几本书,基本逻辑和框架都没有跳出第一本书《万万没想到》。读后面几本书的时候,很多内容都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也很好理解,那些新颖的,有说服力的,让人醍醐灌顶的实验和观点,在《万万没想到》里就提到了。虽然万维钢的写作速度很快,但是西人的产出速度不足以支撑作者再写一本影响力达至《万万没想到》的书。

另外一点是,西方整体的影响力开始下滑,这实际上也损伤了“搬运工”的影响力。新冠病毒给美国造成的乱象世人皆知,美国的经济更是一团糟。虽然不清楚美国经济未来会滑向哪里,但十分令人不安。《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这本书里,多次提到美国经济学家做的各种“有趣”的调查和分析,以及从这些调查分析中得到的“有趣”的结论。然而,由于美国近些年来的经济问题,在我眼中美国的经济学家们已经失去了基本的信誉,看他们的研究就像看过家家一样,好玩不见得好玩,但肯定没啥用。是的,即便是那些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们,他们的研究也没啥用,因为不能揭示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

读万维钢的书的时候,我隐隐有一种感觉,作者的字里行间时常体现出一种对西方学者的崇拜。作为一个介绍西方思想给中国读者的作者,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平视”,但作者行文时会让人感觉到他是在“仰视”。毫无疑问,万维钢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他阅读时并非简单地全权接受,而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且有自己的思考。我在想有没有存在一种可能,由于受到“精英日课”每日更新的压力,这使得作者除了遍历西方的经典作品之外,还必须大量阅读一些残次的作品,而大量地不那么加以选择地阅读会带来一种不知不觉的洗脑。

不过这么说也不太准确,即便只看西方的经典作品,也会造成洗脑。更好的办法应该是,多看西方的自然科学作品,少看人文方面的作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被洗脑。

说了这些,好像还没有提到《和这个世界讲讲道理》具体的内容。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从头翻到尾,而是最先翻到第三章——历史的定律——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也是我看完目录之后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作者提到,现在美国社会有两个大趋势,一是“各阶层越来越不平等”;二是“人们在心理上,仍然认为各阶层就应该是平等的”,“这两个趋势的矛盾,就是当前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对这样的说法不能苟同。我所感受到的美国社会,人们从来没有认为各阶层就应该是平等的。相反,各阶层的人们心安理得地呆在自身所处的阶层,几乎没有什么抗争,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穷人也不会去想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虽然都说中国很安全而美国不安全,但是在中国家家户户装防盗网,在美国却没有这回事。这个现象解释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美国的富人和穷人是物理隔离的,而中国不是。当前美国社会的问题,不是人们认为各阶层应该平等,而是身处各阶层的人们发现,他们开始很难维持自身所在的阶层,普遍有一种往更低阶层滑落的趋势。

不过,这只是我和作者不同的观点,孰对孰错未有定论。不同的观点也并不能否认本书的价值。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和作者的观点一致,如在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上。

人工智能,就是骗子!人工根本不智能!

当然万维钢不是这样说的,我在发神经而已。他是如何介绍人工智能的呢?请去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