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读书

《毛泽东选集》1-5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1-4. 人民出版社, 199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5. 人民出版社, 1977.

我在今年下半年开始读《毛泽东选集》,读着读着找到了工作,后来便忙于搬家,入职,不过间隙间居然也把书看完了。本来想写一篇详细的阅读笔记,蹉跎至今却没了时间。以下文字草草写就,算是赶在今天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在前不久读完《毛泽东传》之后,我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我所接受的中小学历史教育让我有一种感觉,毛泽东虽然是一个伟人,但晚年犯了一些错误,虽然功过按官方的说法是七三开,但给人的印象反而是过错更大。

我现在意识到,这个印象是错误的。

为了深入地了解毛泽东,除了传记之外,更需要阅读他本人的文字。毛泽东一生著作颇丰,《毛泽东全集》共五十二卷,两千多万字,直接阅读不大现实,而阅读《毛泽东选集》可以作为一个开始。据我了解,正式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共五卷,前四卷一直不断重印,唯有第五卷在二十世纪80年代就停止出版了,网上有一些文章分析猜测背后的原因,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此处也不展开讨论,好在第五卷还能找到电子版。《毛泽东选集》除了官方出版的这五卷之外,还有民间人士编纂的第六卷和第七卷,又包括“静火版”和“赤旗版”等。不过贪多嚼不烂,我决定还是先老老实实地把五卷本看完。

《毛泽东选集》1-5收录了毛泽东1925年至1957年间发表的一些文章和讲演,从开篇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最后一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主席的文字简单质朴且平易近人,识字的中国人都能读懂,其中的一些讲演,现在只是透过文字,也能体会到其感召力。有些文章,如《别了,司徒雷登》,在我上学的时候也曾学过,但当时并没有很深的体会,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青少年时期我对历史的认识不足。毛泽东的这些著作,放到历史当中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他写文章时的逻辑和意义。

毛泽东文字给我的最大感受,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便是“从容”。即便是在革命最困难的时期,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泽东也并没有气馁或者沮丧,而是细致地分析革命失败的原因,努力寻找获胜的可能,字里行间完全看不出他的焦虑和紧张。你说他遇到困难不焦虑吗?不是的,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文的开头,毛泽东写道:“一九四六年蒋介石开始向我们进攻的时候,我们许多同志,全国人民,都很忧虑:战争是不是能够打赢?我本人也忧虑这件事。”虽然忧虑,但是毛泽东从容面对,认真分析敌我优劣,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最终战胜不可一世的敌人。

另外一个感受,在于毛泽东的文字非常贴近群众。求学阶段,毛泽东写作常用文言文,多生僻字,以我高中语文的水平,若不借助注释,也很难完全理解。闹革命之后,毛泽东的文字变得非常朴素。我们如今还常常提到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枪杆子里出政权”“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及“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等语句,读来都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在《论持久战》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强调战争初期战略退却的重要性,他是这样解释的:“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吗?可不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呢?我想是不可以的。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觉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战斗就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幻想,在实际生活里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大白话,老百姓听了容易理解,甚至于会心一笑,所谓的革命乐观主义便是如此。

对于文字风格的转变,毛泽东并没有直接解释其原因,不过我们从发表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章里倒是可以略知一二。毛泽东说:“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这时,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这就叫做感情起了变化,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

毛泽东分析问题透彻,逻辑严密,这使得他的文章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横空出世,详细且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为什么日本会失败而中国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而事实上后来八年抗战的发展确实就如毛泽东所预言。不能说毛泽东有洞穿历史的本领,但他确实掌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当我们了解了毛泽东思想之后,就很容易识别现实生活中一些牛鬼蛇神的现象。《乌合之众》这本破书被公知们捧得很高,它强调群体的愚蠢,但是毛泽东相信群众,并最终靠着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公知们喜欢谈论“大爱”,而毛泽东是这样说的:“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过去的一切统治阶级喜欢提倡这个东西,许多所谓圣人贤人也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无论谁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级之后。阶级使社会分化为许多对立体,阶级消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个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这是人们的常识,难道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还有不懂得的吗?”毛泽东思想是一面照妖镜,公知们虽然擅长伪装,但是在毛泽东思想面前无处容身。

以毛泽东思想对付现在的公知显然是大材小用,更重要的在于,毛泽东思想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它让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位伟人,满怀理想,不畏强权,为了让中国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殚精竭虑,即便很多中国人不理解他,也不曾气馁。长期以来,毛泽东所让人诟病的一点是建国后不会搞经济建设,但毛泽东在《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一文中写道:“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末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说,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有的朋友现在片面强调小仁政,其实就是要抗美援朝战争别打了,重工业建设别干了。我们必须批评这种错误思想。”毛泽东把利害关系说得非常清楚,更多的解释已经没有必要了。建国初期施行的“大仁政”,包括但不限于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大兴水利等,都是利好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事情。当然,那一代人确实很苦,虽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很多普通人也受到理想主义的感召,不计辛劳和报酬地去奋斗,但利己主义者抱怨这一时期,也是可以预期的。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毛泽东选择了后者。站在当下,现今的中国人应该要感谢毛泽东的选择,毕竟我们都是受益者。不过,毛泽东的事业还未完成,理想也未完全实现,我将从书中汲取前进的力量,继承毛泽东的衣钵,努力奋斗。萤火虫的光虽然微弱,却也能照亮一小片天地。

《中国好人》

刀尔登. 中国好人.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暑假到了,孩子们天天呆在家里,如何打发时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失业赋闲在家,每天教大宝一些中文、英语和数学,其余时间陪他们玩。教了两天之后发现一个问题,大宝在学习的时候二宝一直在旁边吵,不得已我们把学习场所从客厅换到了书房。我把我的书桌和大宝的书桌拼到一起,她学习的时候我就坐在旁边。对于新的知识点一般是我稍作指点,然后给大宝布置一些练习题。对我来说,陪伴的时候做点什么就成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虽然我可以在电脑上看书,但为了减少屏幕使用时间,也为了给小孩一个好的榜样,使用电脑这个选项就被排除掉了。我想找点纸质书来看。

家中搜刮了半天,还真找到几本还没有看过的纸质书,其中就有刀尔登的《中国好人》。这本书大概是2010年或者2011年在当当网买的,十多年过去,我终于拿起了这本书。

作者本名叫邱小刚,刀尔登是笔名。用笔名或是为了隐藏身份,或是嫌弃自己的本名。关于笔名,古代著名的有写《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近代以来为了在和反动派的斗争中保全自己,很多人也使用笔名,比如鲁迅;现代也有使用笔名的,如写《鬼吹灯》的天下霸唱。不过笔名大概只存在于文人之中,我从未见过一个科学工作者发表文章时使用笔名,我个人也不喜欢笔名这样一种形式,所以以下均用“邱小刚”指代作者。

网上的百科信息显示邱小刚生于1964年,1982年以河北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回石家庄,当过编辑。2011年《南方人物周刊》的一篇报道提到他在写专栏。至于现状却是无从得知了。

我之前是不知道邱小刚和这本书的,买书的动机应该是看了网上的一些推荐,这些推荐直到现在也还存在于互联网。书买回来之后我肯定也尝试看了一下,但居然完全没有了印象,估计最多看了一个开头就弃之一边。十多年后的现在,我把书又粗略翻了一遍,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看不下去,以及为什么我对此书如此鄙夷。

《中国好人》是一本杂文集,大多数文章用2至3页纸的长度谈论一个文化现象或者一个历史人物。作者行文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见读书之广。书中的杂文内容以批判为主,不过这些批判多存在一些问题。

试举一例,在《家有小学生》一文中,儿子要父母买荔枝。文中写到,“他的班主任要过生日,而几天前,她曾偶尔谈到最喜欢的水果是荔枝。我非常不喜欢让孩子做这种事,老师过生日而学生讨好,这种事让我厌恶。”要知道“讨好”和“厌恶”是两个贬义词,我不明白为什么学生送老师一点小礼物就成了“讨好”了,不能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吗?小学生大概率没有作者脑子里的尔虞我诈,单纯地就想表达一下对老师的尊敬,我不知道作者厌恶个啥。

我想到这学年结束之前,大宝画了一幅画,问我可以把这幅画送给老师吗?我鼓励她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她也很开心。二宝的学校甚至会举办专门给老师赠送礼物的活动。从小鼓励孩子们向帮助过他们的人表示感谢,这有什么不妥吗?

作者对文化现象的批判,基本上是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打,所以批判显得没有力度。

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于作者行文没有逻辑。本书的每一章节作者都用一句话说明,其中包括第二章的一句“落后就要挨打,先进就要挨骂。”这后面六个字大概是作者独创的,为的是和前面六个字作对比,但作者并没有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先进就要挨骂”,从现实生活中看,这个论断也不成立。还有第三章的一句“中国历史上有个传统,就是爱以天下为狗任。”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极端愤世嫉俗的,然而,这种无头苍蝇式的愤世嫉俗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毫无用处。

本书的副标题是“刀尔登读史”,书中相当一部分杂文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令人惊讶的是,作者读史不单是把自己读成了迂腐文人,还读失了良心。毛泽东的智慧早期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读史(后期可能更多来源于实践),毛泽东读愚公移山,喊出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作者读花木兰,纠结于木兰是真是假,不屑于百姓抢木兰的籍贯,愤恨于学者辩论木兰是否“劳动妇女”,是否“爱国女英雄”,认为这破坏了诗意。其实,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真的值得一个北大高材生写一篇杂文去批判吗?更何况这些批判根本就无所倚靠。

毛泽东读史使自己成为了有理想有情怀有格局有使命感的一代伟人,虽然不能要求人人都如伟人一样,但是读史读到了历史的反面,那也称得上是一朵奇葩了。

奇葩不止一朵。那些赞颂这本书的一伙人,都是奇葩。

挑一个出来欣赏一下。以下文字节选自本书的序言,作者是同为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缪哲,现为浙江大学教授。

“⼑兄写作的当今,是汉语史上最暗淡的一页。⼈们所知的词汇,似仅可描画⼈⼼的肤表,不⾜表精微,达幽曲。所⽤的句法,亦恹恹如冬蛇,殊⽆灵动态。名词只模糊地暗示,不精确地描述。动词患了偏瘫,⽆⼒使转句⼦。形容词、副词、与⼩品词等,则如嫫⼥的艳妆,虽欲掩,然适增本⾊的丑劣。⼑兄的⽂字,则是出乎其时代的。他的名词有确义,动词能使转,⼩品词的淡妆,更弥增其颜⾊;⾄若句式,则如顽童甩的鞭⼦,波折⽽流转。故⼑兄的友⼈们⸺包括我⾃⼰,都素重其⽂,称是‘⽂明堕落的⼀阻⼒’。”

要论不说人话的水平,缪哲和邱小刚可能不相上下,但要论说瞎话的水平,邱小刚可能就要甘拜下风了。“汉语史上最暗淡的一页”!所以说当今的社会比不上秦朝的焚书坑儒吗?比不上清朝的文字狱吗?为什么瞎话张嘴就来?这不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这是放屁。还有“文明堕落的一阻力”!如果中华文明真的要堕落,那也是堕落于这帮文人手中,他们不是阻力,而是助力。

其实这个短短的序言比起邱小刚那些矫揉造作的文字来说更能体现文人们的纠结。他们没有能力去复古,去写优美的骈文,他们也知道文绉绉的古语现在没有市场;他们也不愿去亲近老百姓,去写老百姓容易看懂的文字。他们迷失在井里,只剩下自恨和自怨自艾。

你说他们可怜吗?不,他们生活悠闲得很,整日为五斗米奔波的人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写无病呻吟的杂文的。他们还掌握了宣传工具,这本书能够漂洋过海来到我的手里就是证据。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让这一群乌合之众早日退出历史舞台。

《Generations》

Twenge, Jean M. Generations: The Real Differences Between Gen Z, Millennials, Gen X, Boomers, and Silents—and What They Mean for America’s Future. Atria Books, 2023.

《Generations》是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腾格吉恩教授关于美国世代交替的一本新书。在介绍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之前,需要先列举一下书中出现的关于六个世代的划分和它们的命名:

  • Silents,生于1925年至1945年,沉默一代
  • Boomers,生于1946年至1964年,婴儿潮一代
  • Generation X,生于1965年至1979年,X世代
  • Millennials,生于1980年至1994年,千禧一代;别称1:Generation Y,Y世代;别称2:Generation Me,自我一代
  • Generation Z,生于1995年至2012年,Z世代;别称1:iGen,i世代;别称2:Zoomers,云视频世代
  • Polars,生于2013年至2029年,极世代;别称:Alphas,阿尔法世代

这样的命名有些杂乱,对强迫症患者十分不友好,但美国人似乎不以为意。相对于中国人常说的“80后”,“90后”,“00后”等词语,也可以看出美国社会的变化是比较缓慢的。作者2006年出版了《Generation Me》,2017年又出版了《iGen》,这次出版的《Generations》则是把最近一百年的所有世代都包括进来了。通过对统计数据以及社会调研的分析,作者想要勾勒出美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并由此对未来的世界做一些预期。

作者认为,技术的发展是影响世代更替的根本因素。其他如战争、大萧条、流行病等只能影响一时,而技术的发展是线性的,它会持续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根据本书的内容,下面对每个世代的特征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沉默一代(生于1925年至1945年)

沉默一代离现今最远,但这代人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平权思想、女权主义等与沉默一代的努力密不可分。民权领袖金马丁路德,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露丝都属于这一代人。即便是现在如火如荼的LGBT运动(包括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和变性者),其最开始的活动也可以追溯到1969年,由沉默一代领导。

沉默一代结婚很早。在1956年,美国女性首次结婚的中位年龄是20.1岁,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新娘是青少年。沉默一代养育了婴儿潮一代,之所以生了那么多小孩,是因为沉默一代有着不同今日的乐观主义。当时美国赢得了战争,经济蓬勃发展,沉默一代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发展期。战后科技的发展,如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普及,也使得维持家庭的运转不需要太多的劳力。

沉默一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代享受便宜的公立大学教育,最后一代不受电视文化的影响。由于结婚较早,沉默一代一般都有家庭和子女。作者认为,家庭和子女的存在可以减少精神痛苦,特别是人到晚年的时候。沉默一代的精神痛苦比较少,自杀率也比较低。

二、婴儿潮一代(生于1946年至1964年)

婴儿潮一代极大地改变了美国文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开始从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主义,随后的时间里,个人主义越来越普遍。书中引述了《人物》杂志的一句话:“在六十年代我们想要改变世界,在七十年代我们决定改变自己。”

沉默一代一般不认可婚前性行为,即便偶有尝试也不认为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但婴儿潮一代已不在乎。

从婴儿潮一代起,毒品问题开始慢慢变得严重。在1969年,只有二十五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承认尝试过大麻,1973年这一数字上升到八分之一,1977年继续上升到四分之一。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中期,毒品从非主流文化转变成主流文化。

相比于沉默一代,婴儿潮一代感受到了更多的精神痛苦,甚至抑郁。婴儿潮一代的致命性毒品使用、致命性肝病(和饮酒过度相关)以及自杀率均显著增加。作者分析,在游牧部落或者农业社会,抑郁是极为少见的。之所以抑郁症在婴儿潮一代显著增加,有五个原因:1. 婴儿潮一代消费了更多毒品,对身体的摧残较大;2. 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了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个人主义社会人们会感到更加孤独;3. 电视开始普及,受电视广告影响,人们容易对现实生活产生不切实际的高预期;4. 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了高离婚率,而高离婚率与抑郁情绪有关联。统计显示,婚姻中的人比起单身的、丧偶的、或者离异的人更加快乐,更少抑郁;5. 贫富差距扩大。

除了这些消极方面,作者也提到了婴儿潮一代的强势之处。在政治方面,从1960年代的越南战争抗议者到2020年代的政治领袖,婴儿潮一代主宰了美国政坛70年。

三、X世代(生于1965年至1979年)

在X世代,婚姻更加脆弱,甚至变得可有可无。1960年,二十分之一的幼儿由未婚妈妈所生,198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六分之一,1993年上升至三分之一,由此首次生育女性的平均年龄降到了首次结婚女性的平均年龄之下。

对于已有小孩的家庭,父母对小孩的看护也比较简单。1970年代至1980年代,学生放学后家长经常不在家,小孩自己开门、休息、吃零食、看电视。由于开门的钥匙常挂在脖子上,这些儿童在历史上又被叫做“挂钥匙的小孩”(latchkey kid)。现在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了,如果家长不在家,也会找一个临时保姆(babysitter)照看小孩。如果既没有家长也没有临时保姆,邻居看到了可能会报警。

顺便说一句,我小时候也是一个挂钥匙的小孩,那是发生在1990年代的中国。

在X世代,个人主义依旧在发展。1950年代早期,只有12%的青少年认为“我很重要”,到1980年代末期,80%的青少年认同这一点。讽刺的是,X世代认为他们比婴儿潮一代更加自信,但他们的SAT(标准化考试)成绩反而更差。作者强调,自信和自尊并不会带来成功,她举了个例子:在所有种族中,亚裔美国人具有最低的自尊,但他们有最好的成绩和最低的失业率。当然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讨论为什么亚裔美国人有着最低的自尊。

物质主义也从1970年代开始盛行。X世代的大学生们不再认为“过一个有意义的一生”比较重要,而是认为“变得富有”更加重要。这一思想从婴儿潮一代后期开始,由X世代巩固。在1980年代,追寻人生的意义仍然很重要,但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化,人们开始更加向钱看。贫富差距的增加让X世代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信任度的降低和犯罪率的提升。

总的来说,X世代夹在婴儿潮一代和千禧一代这两个强大的世代之间,影响力稍微弱一些。在政治方面,可能是由于婴儿潮一代的阻碍,X世代没有展现出足够的领导力。婴儿潮一代寿命更长,更加健康,加上退休时间推迟,这些因素导致X世代没有太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四、千禧一代(生于1980年至1994年)

个人主义继续发展。千禧一代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于是老师们也开始习惯于表扬所有的学生,而不是最好的学生。千禧一代是美国历史上最乐观和最自信的一代,但作者并不十分认同这种乐观和自信。自尊心强并不会自动带来成功,事实证明高自尊的人也没有比低自尊的人更加成功。千禧一代的自我认知更加正面和积极,但SAT成绩比X世代并没有提高。学校里老师打分越来越高,而千禧一代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反倒越来越少,他们得A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只是家长和老师们想让他们感觉更好。他们的高自尊实际上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作者写道:“‘做你自己’(Just be yourself)这句话听着很好,但经不起考量。如果你是个蠢人呢?如果你是个连环杀手呢?也许你应该做别人。”

200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大学生们希望如果他们显露出努力学习的态度教授们就应该给一个更高的分数。三分之一认为如果他们没有缺课就应该至少拿一个B。作者强调这种行为并不是自信,而是自恋。

千禧一代受教育程度最高。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20多岁时已获得大学学历,其中女性比例更高,接近一半的女性获得了大学学历。但高学历也给千禧一代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婴儿潮一代上大学的时候,学费相对于收入来说比较便宜,很多人可以通过兼职来付学费。千禧一代主要通过助学贷款。2016年,每人每年的平均助学贷款是11850美元,四年下来总贷款接近5万美元,要还完这些贷款大约需要工作十年,每个月还500美元。

在社交媒体,特别是电视兴起之前,人们所知道的富人只是小镇上某些条件较好的家庭。但是现在,千禧一代一直暴露于巨富的生活方式之下,后果就是,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所拥有的比他人少,这让他们更容易生气,也更加富有敌意。

千禧一代的性活跃程度低于前几世代。以前的人们在20多岁的时候互相交往,结婚。千禧一代通过电话和网络交流。数字技术的发展本意是使人的联系更加方便,但实际上只方便了一部分人。交友软件上,只有容貌漂亮的人才容易找到对象,而容貌一般或者不好看的人很难通过交友软件找到对象。作者表示,如果人们面对面地交流,一些非容貌因素,如聪明、有趣、会照顾人等特性可能会吸引到对方,但是在网络时代,这些因素都被消除了。网络交友产生了少数获胜者和多数失败者。千禧一代结婚率低,结婚较晚,不过离婚率也低。2007年后,美国的生育率跌破2.1(保持人口平衡的生育率),并且再也没有回到2.1。

宗教信仰在千禧一代中变得不那么流行,因为宗教信仰和个人主义相冲突,而个人主义是千禧一代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虽然有一些积极因素,它所带来的危害是分离、孤独、痛苦和抑郁。人类需要通过面对面的社交来获得快乐,使生活充实。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对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千禧一代在青少年时期很快乐但是成人之后却感到空虚而不再快乐。当千禧一代越来越少地“见到人”,心理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千禧一代成人后遭遇到了更多的心理疾病和抑郁,药物滥用的死亡率也远远超过他们上一代人。

五、Z世代(生于1995年至2012年)

Z世代显著的特征是两个多样化。

  • 种族多样化。Z世代有更多的黑人、西裔和亚裔,也有更多的多种族者。
  • 性别多样化。婴儿潮一代只有千分之一的变性者,Z世代有千分之二十三。在2021和2022年间,有十八分之一的青年认为他们自己不是男性或者女性,而具有其他性别特征。2021年,有七分之一的高中新生认为他们不是简单的异性恋者。

性别多样化之后,会有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出现,书中举了个例子:“My kiddo was upset I kept saying he for our dog. ‘What if he’s non-binary and he just can’t tell us!!’ ”(我一直用“他”来称呼我们家的狗,我的小孩很生气,他说:“如果我们家的狗认为它自己既不是公狗也不是母狗可是它不能告诉我们怎么办?”)

相对于X世代和千禧一代,Z世代青年的性行为更少,完全没有性生活也成为一种选择。有一些人是性冷淡,还有一些人只想看黄色小电影自慰。不过,LGB(同性恋和双性恋)在青少年中呈现增长趋势,并且主要是由双性恋女孩所推动。美国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有过性经历的高中女孩中,四分之一有过同性行为。对于男孩来说,这一数字是十分之一。

Z世代更加晚熟,结婚和生小孩都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晚,部分人甚至完全没有结婚生娃的意愿。

大约从2012年起,青少年开始越来越感到孤独,抑郁症的发病也越来越多。从2008年到2015年,因尝试自杀而去急诊室治疗的青少年数量翻倍。10到14岁的青少年自杀率增加了2倍,对女孩来说则是增加了近3倍。作者认为,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年轻人的心理危机。通过网络联系是Z世代的常态,调查显示,在2020年,几乎一半的八年级学生(相当于中国的初中二年级)使用社交媒体超过3个小时。在2021年,平均每个青少年的屏幕使用时间超过8.5小时。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睡眠时间不足。12-17岁的青少年应该保证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少于7个小时被认为是严重的睡眠缺乏。在2021年,一半的青少年处于严重的睡眠缺乏。

青少年如果重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睡眠减少,也更有可能受到网络欺凌,更有可能产生身材焦虑。相对于男孩来说,女孩更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青少年女孩,对比社交网络上看到的完美身材和美好生活,很容易担忧自身的不完美,进而感到不安、易怒和自闭。青少年女孩喜欢比较自己的受欢迎程度,这个程度现在由一个个数字来衡量:你有多少粉丝?你得到了多少“点赞”?相对于男孩,女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2021年,十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一年级)的女孩有35%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超过5个小时,男孩只有20%。

不同的屏幕时间对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相对来说,电子游戏和电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小,而社交媒体的重度使用与自戕、抑郁等具有强关联,所以社交媒体对女孩的影响更大。

关于女孩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青少年女孩认为社会上女性受到了更多的歧视,而事实正好相反。例如,从1982年开始,女性相对于男性获得了更多的大学学历,并不存在入学歧视。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网络上对性别歧视的愤怒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导致青少年女孩认为整个社会对她们都存在敌意。

数字时代对人的影响不单是心理上的,也是身体上的,越来越多的人缺乏锻炼,并发展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从2012年到2019年,青少年和青年人的超重比例显著增加。2016年,超过一半的美国青年都存在超重问题。作者指出,超重问题不能归结于饮食,因为青年人现在更加注重饮食健康,垃圾食品的消费实际上是呈下降趋势。

Z世代还有一个特点是存在更多的悲观情绪。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认同美国社会是公平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十分之四的Z世代人认为美国的开国者是罪犯,而不是英雄。2021年的调查显示,18-24岁的年轻人中只有36%为作为一个美国人而感到骄傲。相比之下,65岁以上的老人中这一比例是86%。年轻人对资本主义也有着更多的负面看法。作者认为,这些情绪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让年轻人认为这个国家很美好?如果领导者做不到这一点,年轻人可能会舍弃一切,甚至开始革命。

在叙述Z世代的特征时作者还提到了“受害者文化”,并介绍了英语中一个新的名词——crybully。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是“哭欺凌”,形容某些人喜欢把自己假扮成受害者,用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冒犯(perceived slight)来获取关注和攻击他人。这让我想到了最近新闻中四川大学的张薇。张薇诬陷地铁老人偷拍并网暴老人,被指出后又装可怜。她今年24岁,由此推出其生于1999年,正好属于美国世代划分中的Z世代。这是一种巧合吗?

六、Polars(生于2013年至2029年)

这最新的一代人还没有公认的命名,有人把这一代人叫做阿尔法世代,因为前面三代分别用X、Y、Z命名,字母用完了得从头开始,但是又要区别已用过的罗马字母,故使用第一个希腊字母alpha。本书作者把这一代人叫做Polars,主要有两个考量:1. 从2010年代开始,政治上的极端化(polarization)开始显现;2. 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polar ice)融化。这最新的一代人很有可能终其一生都要面对这两个问题,所以作者以Polars命名这一代人。我翻译为极世代。

极世代是白人不再占大多数的第一个世代,也是混血人口达到最高数字的一个世代。2020年美国人口普查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混血人口从九百万上升到了三千三百八十万,几乎增长了三倍。

极世代延续了电子化的趋势。2015年的调查显示3-5岁的小孩中有四分之三拥有自己的平板电脑。8岁时五分之一的小孩拥有了智能手机,11岁时大部分人都拥有了智能手机。在2021年,8到12岁的青少年每天屏幕使用时间平均是5.5小时,跟他们在学校的时间差不多长。作者预期,如果极世代仍然像Z世代一样从小就淹没在社交媒体中,他们很有可能延续抑郁和自我伤害的状况。

关于本书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以上列举的基本上是我感兴趣的方面,书中还有很多关于不同世代其他方面的介绍,比如政治观念的转变等。作者还在讲述每一个世代时列举了一些当时的名人,分为演员、音乐家、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运动员、作家等。我很好奇为什么作者遗漏了“科学家”或者“发明家”,因为按照作者的观点,世代更替是由科技进步所推动,而科技进步又是由科学家所推动。

总体来看,作者特别强调个人主义对社会的影响。个人主义弱化了家庭和传统,导致更少的人选择生娃。2022年的调查显示,对于不想要小孩的原因,保持“个人独立性”排在第一,而“经济状况”仅排在第二。

随着不生小孩的流行,更多的人开始把宠物当成家庭成员,或者说,当小孩来养。千禧一代没有生育的女性中有十分之七表示她们把猫或者狗当成自己的小孩,而在此之前,人们只是认为他们是宠物的主人,而不是爹妈。作者分析,生育小孩是乐观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产物,这种情绪在个人主义社会中非常稀缺。现今我们还面临着关于气候变化,政治不稳定和贫富不均等难以修复的问题,种种因素导致了生育率的不断下滑。

从本书的描述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交媒体持部分否定的态度,她认为将来对社交媒体的监管应该要更加严厉,并且提出了两个意见:一是采用实名制,减少社交媒体的消极因素,减少网络上的谣言;二是调整使用社交媒体的年龄限制。现有法规下使用社交媒体的最低年龄是13岁,作者认为这个数字太低了,提高到16岁甚至18岁可能更好。另一方面,虽然有关于最低年龄的法规,但网站根本没有动力去执行,没有网站会真正查看使用者身份,它们反倒希望把小孩子早早吸引过来并逐渐培养为忠实用户。

虽然作者的写作手法是列举数据和采用客观的口吻来分析叙述,但字里行间还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当今社会的忧虑。这本书是关于社会学和人口学的作品,实际上可以当做育儿书来读。书中所阐述的美国年轻人的问题,对我们中国人养育小孩也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个人主义的兴起、电子产品的普及、生育率的下降等问题也在中国发生着。事实上,现在的世界有一种扁平化的趋势。这一百年来中国前几代人的生活和美国差别很大,近些年来,中美两国的生活差距缩小了很多,美国人所走的弯路也可以警醒中国人。毕竟,说破了天,狗也只分公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