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How to Be Childless》

Chrastil, Rachel. How to Be Childless: A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ife Without Childr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读这本《How to Be Childless: A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ife Without Children》(《怎样成为无孩一族:无孩生活的历史与哲学》)是想和关军的《无后为大》做一对比。《无后为大》被称为是国内第一部讲述丁克一族心理活动的书,我看完之后却十分失望,作者的论述完全不成体系,字里行间有的只是情绪的发泄而非理性的探讨。这会给人一种错觉:难道丁克们都是这么幼稚吗?

生不生孩子大体上是一种个人的选择,犯不着上升到攻击人类攻击社会攻击教育体系的高度,但是随着生育率的降低,不生娃确实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作者克雷斯特尔雷切尔在她的这本书中详细回顾了西方历史上无孩女性的生活和命运,探讨了无孩生活的成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丁克”一词来源于英语DINK,即“Double Income, No Kids”(双收入,无孩)。实际上丁克只是无孩情况的一种,“无孩”显然还包括不婚主义者。而按照定义,结了婚不工作没有收入的也算不上丁克。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强调“丁克”,而是全面地分析了各种无孩情况下的生活。

另一方面,作者十分注重“自愿无孩”和“非自愿无孩”的区别。“自愿无孩”指本人不想要孩子,“非自愿无孩”则复杂得多,包括没有找到理想的配偶、在想要小孩的时候年龄过大、或者身有疾病而不能生育等。

作者的历史考据显示,从古至今无孩女性都不鲜见,其在人群中的比例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中世纪欧洲女性大约有20%终其一生没有小孩,而现在在美国女性中的比例是18%。作者指出,上个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婴儿潮时代(90%以上的女性都育有子女)只是历史上的特殊时期。这些女性经历了大萧条,二战,社会混乱和食物短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她们到了生育年龄的时候,正好又赶上了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当时更好的产前护理也让她们愿意多生小孩。一旦人类社会回归正常,如现在,生育率马上就降下来了。

所以,不生娃没什么好惊讶的,不生娃其实是掩盖在历史烟云下的常态。

在书中作者详细分析了一段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典型经历。作者写到,“In my twenties, I’d been told, ‘Wait until you’re thirty. Then you’ll want to have children.’ In my early thirties: ‘Wait until you’re thirty- five.’ Now, everyone seems to know someone who’s become a mother one way or another after age forty.”(“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我被告知,‘当你30岁的时候你就想要小孩了。’在我三十出头的时候,‘等到你35岁的时候(你就想要小孩了)。’现在,似乎所有人都认识某个人,在40岁之后成为了妈妈。”)

作者列举了四条反感的理由:

  • 这些对话想要揭示世上只有一条通往幸福的途径,而在这条途径中包含了养育小孩,其他的生活方式都会让人后悔;
  • 这些对话强调“你会改变你的想法”,而生不生小孩对个人来说其实是件私事。旁人根本不知道一个没有小孩的人经历了什么,也许是不孕,婚姻失败,或者流产。这些对话是对女性隐私的侵犯;
  • 这些对话关乎人们的尊严,它假定旁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它假定一个没有小孩的人会最终变得想要成为一个妈妈;
  • 这些对话关乎人们的个人价值。养育小孩需要付出身体、时间和资源的代价,不要小孩暗示了一种个人价值的贬值。它暗示了不要小孩的人是自私的,做了人生中错误的决定,对社会也不好。

在书的后半段作者提出了5个问题并尝试做了些分析:

  • “Will I regret not having children?”(我会不会后悔没有小孩?)
  • “What makes for a meaningful household?”(如何成就一个有意义的家庭?)
  • “How can I contribute to a better world?”(怎么做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 “What will my life be like in old age?”(当我老了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 “What is my connection to future generations?”(我和未来的人的联系是什么?)

在论述无孩生活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时,作者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和佛教的说法有点类似,即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所以不如从一开始就不带人来到这个世上。第二个观点是世界上的资源有限,不生娃可以减缓人口增长。

巧合的是这两点在关军的《无后为大》这本书中也提到过,看来不要小孩的人在思维上可能真有些共通之处。不过我对这两点都不敢苟同,并非因为我自己有小孩,而是这两点在逻辑上都站不住脚。对于第一点,世上的事永远都是“痛并快乐着”,由于世界上存在痛苦和灾难而否认为人的意义,为了避免痛苦所以一并舍弃快乐和幸福,怎么看都有些矫枉过正。对于第二点,“资源有限”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古时候人类由于食物不足而限制了人口增长,而后土豆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又使食物变得充足而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要。人类可使用的资源其实是越来越多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也有可能变得可再生。另一方面,减缓人口增长和生娃并不尖锐对立。人类人口自然更替的临界值是每个女性生育2.1个孩子,低于这个数值人口便会萎缩。换句话说,生育一个或者两个小孩并不会导致人口增长。不过作者很有意思,她说考虑到有些人会生3个或者3个以上的小孩,她干脆就不生了。

除开翔实的文献调研,作者比关军高明之处在于她承认这些是有争议的,这使得本书的论述显得理性,而《无后为大》更像是一个文人的自怨自艾,没有更深的价值。

两本书中,我都没有发现特别有说服力的观点。就像我一开始提到的,也许更合适的一种表述是:要不要小孩只是一种个人的选择。这种选择可能受到个人经历、身体状况、经济环境、社会福利等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的选择。这种选择有利有弊,对个人的好坏很难定论。比如说,很多人觉得老了之后有子女赡养会很好,但实际上很多子女并不赡养老人,反而成为啃老族。书中引述的一项来自荷兰和德国的调查显示,无论是有孩还是无孩,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都无明显差别。仔细想一下,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人老了之后就是孤独的,即便有小孩也应该不会常在一起,而即便能在同一屋檐下居住,老人的内心还是孤独的。想要一个幸福的晚年,重要的是积累自己的财富和建立自己的社交圈,而不是依靠子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