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屠呦呦传》

《屠呦呦传》编写组. 屠呦呦传. 人民出版社, 2015.

如果说逄先知和金冲及所著的《毛泽东传》和杨建邺所著的《杨振宁传》是传记写作的典范,那么这本由“《屠呦呦传》编写组”编纂的《屠呦呦传》也可以说是一个典范,不过是反面的典范。

一、《屠呦呦传》的内容极少,全书蜻蜓点水般地介绍了屠呦呦的一生,然而缺乏细节的描述很难使人产生共鸣。

二、本书的重点,屠呦呦研究和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也写得极为简略,阅读的时候感觉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新闻报道。

三、即便在这如此简略的文字中,有些内容还多次重复出现,连语句都差不多,可以推测书中的各章节由不同的人撰写,并且写完之后也没有编者仔细统读全书。

四、参考文献标注不合理。书中对于引用屠呦呦说过的话没有标明出处,对于历史年代的各统计数据也没有标明出处,而只是在书末列举了三本书和三篇新闻稿作为主要参考资料。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本粗制滥造的书?如果是流行文化领域的书籍,如关于星座、营销、职场等话题,看到一本烂书我们不会感到惊讶,可获得了诸多大奖的科技工作者屠呦呦,其艰苦经历和优秀成果摆在那里,不说写得能有多引人入胜,只需要耐心地把故事讲清楚,应该就能打动人。

联想到屠呦呦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此书2015年12月出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此书就是一本赶工之作,毫无用心的赶工之作。一本书六篇参考文献甚至不如一篇论文引用的文献多,足见其敷衍。2015年的时候,一本书的出版居然不列出作者的名字,而只是“《屠呦呦传》编写组”,可见负责这本书组织工作的中医科学院根本没把书籍撰写者放在眼里,本书的出版大概率只是为了蹭一波屠呦呦获诺奖的热度。上回我看到不列出作者的传记书还要追溯到2000年出版的《王竹溪传》,编纂者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公安县委员会”,但相比之下,《王竹溪传》撰写的比《屠呦呦传》还是好多了。

关于屠呦呦有很多方面可以谈论。少年求学过程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写得具体一些,青蒿素的历史以及发现青蒿素的历程和细节,还有屠呦呦对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观点以及对未来药物研发的期望等等都可以深入挖掘。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素材收集,需要有人沉下心来做这件事。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女性,屠呦呦的故事肯定有被记载下来的意义,且会激励后人,不过“中医科学院”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机构编纂这样一本传记,将来应该会由个人来重新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