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毛泽东传》

逄先知和金冲及. 毛泽东传.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把这一套六册的《毛泽东传》读完,我长嘘一口气。

读这一套书,相当于把中国近现代史又复习了一遍。对书的内容,倒是没有很多想要评述的欲望。我想的是,为什么在我接近40岁的时候,会忽然去看《毛泽东传》?

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我小时候就看过一些,大抵是些儿童版的短小书籍,如王以平的《毛泽东求学的故事》。关于毛泽东的传记有很多版本,还有不少是外国人写的。我认为外国人写的都是垃圾,真正值得一读的,应只有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投入精力,必然是期望得到益处。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所期望得到的回报也越大。所以当我决定花很多时间阅读《毛泽东传》的时候,我事实上已经认为我能够从毛泽东一生的故事中获得不少启发。——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法?

孔子说:四十不惑。意思是人到四十岁的时候,对外界已有了成熟的判断力而不再迷惑。而我在接近四十岁的时候,却是越发迷惑。这种迷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我想追求什么样的世界?世界越来越混乱,旧的秩序正在瓦解,新的稳定的秩序还远未建立。我在二十多岁时出国读博,那时的世界很简单。那时候中国高校的出国风正浓,毕竟呆在国内找个工作似乎也没什么前途和发展,我跟着潮流走上了出国的路。本以为来到世界最强的美国能够获取知识,习得本领,体验更好的生活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工作之后的所见所闻,发觉灯塔国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从大的方面讲,美国无力引领人类文明;从小的方面讲,美国也不适于我将后代留在这里。对于个人来说,未来往何处去,是一个让人迷惑的问题。——这可以称之为肉身的迷惑。

二、我想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年近四十,我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生活虽无大富大贵但也有滋有味。如此下去,似乎可以没什么悬念地平淡而快乐地走完一生。不过我又隐隐有些不安,觉得应该再做点什么才好。我并非认为现在平淡的生活之下暗藏汹涌,我只是单纯地觉得前方的路有吸引我的妙处,但我看不清楚是什么,我必须采取行动去追寻,否则我就会错过。——这可以称之为精神的迷惑。

于是我就拿起了《毛泽东传》。

以上的文字看着有些无厘头,但我想不出更好地能够表达我阅读《毛泽东传》的理由了。

毛泽东一生最大的争议来自于他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但奇怪的是,按毛泽东自己的说法,他一辈子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把蒋介石赶到那个小岛上,另一件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他的护士长吴旭君问他:“你做了那么多的事,怎么只有两件?”毛泽东说:“值得提的就是这两件。”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毛泽东晚年犯了糊涂,这种一种轻率和不负责任的说法。按我的观察,老年人犯糊涂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脑出现器质性病变,如得了老年痴呆症等;第二种情况是一个人其实一生都糊涂,只不过年轻的时候由于阳气旺盛,对周围的牛鬼神蛇有一种自然的威慑,年迈之后威慑力降低,四周的小人骗子便乘机涌现出来使之犯糊涂。

对于毛泽东来说,这两种情况都不存在,我们可以认定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头脑清醒且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书中提到,在发动文化大革命前夕,1966年5月,毛泽东写了这么一段话:

“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有些则要调动他们的职务。尤其不能信用这些人去做领导文化革命的工作,而过去和现在确有很多人是在做这种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

传记作者评价道:“这个通知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对当时党和国家政治形势的估计,严重地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敌我。”——这也是官方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然而时隔五十六年,到了现在的2022年,当我再去读这段话时,我惊讶于毛泽东半个多世纪前的判断之准确。看看中国现在的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和出版界的乱象,不能不折服于毛泽东之深谋远虑。

空口无凭,但此处不宜展开论述,以免喧宾夺主,各以一句话概括之。

  • 学术界:唯西方马首是瞻,不思进取,石墨烯、钙钛矿、有机太阳能、纳米材料,个个论文发得热火朝天,实则一地鸡毛,唯一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还是毛泽东时代的青蒿素。
  • 教育界:从二十年前的大学合并、网评员,到现在的快乐教育、毒教材,不一而足。
  • 新闻界:在西方媒体面前没有任何战斗力,反以转述西方报道为荣,俄罗斯有“今日俄罗斯”,中国何时有“今日中国”?
  • 文艺界:不产出健康向上的好作品,却任凭方方、莫言之流张牙舞爪,蛊惑人心。
  • 出版界:无自我审视,无民族气节,像张宏杰这样的诋毁民族历史的“学者”各出版社居然不加以封杀。

不过,关于文化大革命,我们得考虑“刻舟求剑”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这些问题在当时并不严重,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这些问题只是到了现在而变得严重?

历史无法重来,所以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以我的认识,若非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洗礼,这些问题发展至今比之当下将更为严重。

归根结底,其实是话语权的问题。文化大革命中,一部分学者和官员受到了冤枉,这是一个事实。这部分人及其后代知识水平比较高,文革之后掌握了话语权,将文革说得一无是处。如果我们想一想,文革结束后至今有多少老百姓受到了政府官员的欺压?这些老百姓幸运的可能会在新闻一角驻留片刻,大多数却只能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是文革中受到冲击的达官贵人多,还是现今遭受冤屈的平民百姓多?

当然,不是说看了《毛泽东传》之后我就对文化大革命完全改变了看法,我认为正确的态度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将功过留给后人评定。历史学家高华曾经谈到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困难,其一是经历了现代史的这些人有的还健在,已故的人其后代的影响力也依然存在,这对研究会造成一些干扰;另外,一些重要材料也还没有披露出来,让人不容易看清楚历史的全貌。(大意。出自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堂笔记)

将来,当文化大革命对具体的人造成的具体伤害慢慢被人淡忘之后,人们会重新审视文化大革命的意义,重新评价毛泽东。我个人认为,三七开的评价将被抛弃,人们将更加理解和崇拜毛泽东。

不知道在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这一天。

毛泽东身上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坚持自己的思考,而不盲从。若非毛泽东力挽狂澜,弱小的红军在共产国际的指引下早就被消灭了无数回。当时盲从共产国际指导的人很多,而毛泽东能够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对策,解决问题,使红军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建立新中国。

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很多友人都邀请他出国,但毛泽东选择留下来,书中写道:

“他说留在国内探索有许多好处:第一,‘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多’,这不仅不影响吸收西方知识,还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识’。第二,‘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第三,‘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在现在做了’。”

我出国读书,大抵是因为盲从,并未深入思考过出国的意义,相比于青年毛泽东的论断,我确实显得浅薄,所以临近四十我仍然浑浑噩噩,不知所终。

中央文献出版社的这套传记,评述的内容控制得当,相当的篇幅都是直接引用历史文献,如书信、谈话记录、演讲记录、回忆录、电报等。大段引用虽然有时略显枯燥,但它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原貌,由于对毛泽东的争论客观上是存在且无法避免的,直接引用历史文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争论,而将思考留给读者。感谢两位传记作者以这样的体例还原了毛泽东的一生,我难以确切地描述从阅读中我领悟到了什么,将来若头脑澄明,或许我会再写一篇读后感。与此同时,我会将毛泽东介绍给大宝和二宝,让他们能够尽早认识这位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的伟大领袖。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