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餐后是读书时间,最近我给两只娃读了一个中国绘本——《团圆》。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说的是一个爸爸在外工作,过年的时候回家和家人团聚,刚回到家时女儿还觉得有些陌生,但很快就和爸爸打成一片。新年时他们把一个硬币包进汤圆里,结果女儿吃到了这枚“幸运硬币”,十分开心。过完年爸爸很快就要离家了,女儿紧紧抱住爸爸。爸爸说下次回家给女儿带一个娃娃,女儿说不要,然后把那枚幸运硬币送给了爸爸。
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我又给他们读连环画《赤壁之战》,不料没过多久大宝忽然嚎啕大哭起来,哭得我们慌了手脚,不知道怎么惹到了她。待心情平复,她抽抽噎噎地说道:“我是听了《团圆》这个故事才哭的……”
这个回答让我和宝宝立马对大宝刮目相看兼肃然起敬。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来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共情能力?大宝自从出生后只与我和宝宝分开过两天,也就是我们去医院生二宝的两天。家长长时间不在身边的感受她没有机会体会,但是她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团圆》中传递出的伤感,并且抑制不住地哭了出来。
这让我想起来另外一件事。我给大宝买过很多绘本,其中包括宫西达也的《霸王龙系列》。大宝有一次跟我提到她不喜欢那些故事,说看的时候想哭。其实我也不喜欢那些故事,我觉得这些故事写得矫揉造作,画风也很奇怪,不知道网上为什么评价那么高,欺骗我花巨资把书从中国运到美国。相比之下,同样是情感之作,《团圆》就自然得多。
宝宝后来感叹道:“具有这样的共情能力,我们就不必担心大宝长大以后会变成邪恶的人了。”——这一听就是受李玫瑾荼毒甚深。不过,有这样的娃,我心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