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ton, Virginia Lee. The Little House.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42.
每晚临睡前我会给宝宝臭讲故事,《The Little House》(中文名《小房子》)是众多绘本中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本。我记得第一次给宝宝臭读的时候,我的鼻子居然有点发酸,我竟然被一个绘本给感动了!
书中讲述了一个建在山上的小房子,周围有苹果树、雏菊和小溪。小房子可以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可以感受春夏秋冬的流逝。它还可以看到远处城市的灯光,偶尔也会幻想城市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主人建造房子的时候很用心,房子很结实,经久不坏。主人还说房子不能卖,他希望他遥远的后代们可以一直住在这个房子里。后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田野被开发,房子周围渐渐被高楼大厦所环绕,它只在每日的正午才可以看到头顶的太阳,再也感受不到四季的变化。它每日被火车和地铁的轰鸣声笼罩,灰头土脸,破败不堪,它成了一个钉子户孤零零地夹在高楼之间。
后来有一天,主人的后代路过时终于回忆起来这就是她的祖辈们曾经住过的房子。她张罗着将小房子移出了城市,重新找到一个小山丘安置了下来。小房子终于重新又与树木花草相伴,它再也不向往城市的生活。
被我这么一翻译和缩写,语言的韵味大减,不过此书初版于1942年,到现在也应该有中译本了吧,那肯定比我翻译得好。
一本好书的精妙,某种程度上在于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不同的东西。这本书是给小孩子看的绘本,当我给宝宝臭讲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知道她脑子里想了些什么,不过宝宝臭应该是挺喜欢这个故事的,她过一阵子就从一堆书里翻出这本,让我再讲一遍。
而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鼻子发酸,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这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它只是带给我一种莫名的感动。
初读这个故事,觉得作者是在反对城市化,提倡接近大自然的田园生活,毕竟,城市里的一切都是小房子所不喜欢的。可是多读了几遍之后,又觉得对此书反对城市化的主张只是一种表面的理解,因为这无法解释故事带给我的感动。更深的理解,我想是故事隐喻了一种“坚守”和“回归”。无论周遭环境如何变化,小房子的喜爱始终如一。小房子最终还是回到了属于它的田野乡间。
这些思想契合了现代人类对于快节奏生活的忧虑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客观地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再也回不到也不愿意回到过去了,好比让现在的人放弃使用智能手机,大概没有人能做得到。但是,钢筋水泥并非人类的最终归宿。在美国,城市人口一直有逃离都市的冲动,特别是这次新冠病毒的爆发更是激化了这一过程,大量城市人口搬迁到了郊区。我很能理解这一趋势,脚踩着坚实的大地总比整天挂在摩天大楼上要让人安心。中国目前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大量的农村人口都向往着城市的生活,这是由于城市与农村在教育、医疗以及工作机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随着中国的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将不断缩小,将来的某个时候,肯定也会发生从城市向农村的撤退。
说到“回归”,我的生活可能也会经历“回归”的过程。第一个“回归”是从中国到美国,再从美国到中国。第二个“回归”是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第一个过程“从中国到美国”和“从农村到城市”只涉及到我一个人,第二个过程“从美国到中国”和“从城市到农村”却要涉及到一家人,回归之路将会曲折而漫长,难免还会有妥协。无论如何,所需要坚守的,是对家人的爱护,和对幸福的追求。